第十三課‧多元化的香港佛教

第十三課‧多元化的香港佛教

第十三課‧多元化的香港佛教

香港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會,亦是東西文化的交匯點,影響之下,流行於香港的佛教亦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在傳承方面,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都各有活躍的寺院和信眾;在弘法方面,則有著重社會福利事業、山上清修辦道、祈福消災和超薦先亡的"佛事",或舉辦佛學班等的佛教團體,各自以其主要形式,照顧著不同信眾的不同需要。

漢傳佛教在香港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亦是漢人聚居的地方,自然香港佛教亦是以漢傳佛教為主,而其中影響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淨土宗、禪宗和唯識宗。

天台宗對香港佛教的影響,可溯源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青山禪院之顯奇法師[註1]、二次大戰前(1936年)在荃灣弘法精舍創辦佛學院的寶淨法師,以及大戰後(1948年)接辦弘法精舍而建立華南學佛院的倓虛法師。上述三位法師同是天台宗泰斗諦閑法師的弟子。現在香港很多長老大德,例如覺光法師、永惺法師、淨真法師、暢懷法師等,都曾受學於寶淨法師和倓虛法師,他們現各在不同的佛教團體弘法度生、領導教界,可見天台宗對香港佛教是有大影響。

在香港弘揚淨土宗的道場為數也不少,其中以東林念佛堂、西方寺、志蓮淨苑和東蓮覺苑最為有名。由於淨土法門被視為易行道,亦能契應不同根器的信眾,所以有很多香港佛教徒都念誦阿彌陀佛佛號和祈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此同時,因為觀世音菩薩與中國人特別有緣,且深入民間,以致上述這兩位西方聖賢,成為最多香港佛教徒信奉的佛菩薩。

在香港修習禪宗的信徒比較少,但是香港最古的青山禪院、最大的寶蓮禪寺,和現今最多出家眾的寶林禪寺,都與禪宗有關。這些禪寺都位於遠山中,僧人過著平常和清淡的生活。雖然如此,香港佛教聯合會的第一任會長是寶蓮禪寺的第二任主持筏可大和尚,而現今寶林禪寺的聖一老和尚亦深受國內外佛教界所敬重。另外,近年亦有來自台灣和韓國的佛教團體在市區設立禪中心,弘揚禪法,其影響亦不可忽視。

至於唯識宗在香港的弘揚,可歸功於羅時憲居士。羅居士師承太虛法師,大力弘揚唯識學說,講經說法五十餘年,創辦法相學會,亦為香港舉辦佛學班的先驅。現今香港很多研究佛學的學者,都曾跟隨羅居士學習。羅居士遺留後世的著作很多,弟子將其結集為《羅時憲全集》,影響深遠,因而唯識學說也成為香港佛教重要的一頁。

南傳和藏傳佛教在香港

隨著資訊和交通進步,文化和民族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和密切。原以斯里蘭卡和泰國等南傳國家為根的上座部佛教,和以西藏高原為根的密乘佛教,在近年都已傳佈至世界各地。在今天的香港,南傳和密乘佛教都有一定的影響和信徒。

南傳上座部佛教對香港的影響,可追溯至1953年在本港出版由了參法師翻譯的《南傳法句經》之時。在序文中,印順法師說:"世界三大文系[註2]的聖典,在此交流後,佛法必將發揚出更精確,更豐富,更偉大的光芒!"[註3]此後有關南傳經典和祖師語錄相繼翻譯出版,而近年譯出泰國高僧阿姜查和佛使比丘等大德的書籍,對年青的佛教徒影響尤甚。

過去幾十年,很多藏傳上師到西方國家弘法和把密乘經典翻譯成西方語言,令藏傳佛教流行於歐美等國,可說差不多已成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而藏傳佛教在香港的發展,亦受惠於西方國家崇信佛教的熱潮。這熱潮讓港人有更多的渠道接觸和了解密法。例如,有大量從英譯再轉譯為中文的密乘經典面世,亦有信徒從外國歸依了藏傳上師而回流本港。此外,近年常有藏傳上師來港弘法,加上信徒熱心推廣,使本港修學密宗的佛教徒也迅速增加。

香港的佛教團體

香港的佛教團體有很多,例如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青年協會等,而其中以香港佛教聯合會最具規模和有代表性。佛聯會是由佛教四眾弟子在1945年成立,自此便成為香港佛教重要的一部分,代表和領導著香港佛教。六十多年來,該會開辦了三十多所學校、多間老人院和醫院等福利事業,以及每年為孝子賢孫舉辦超薦先亡的清明法會等弘法活動,對本港社會和教界建樹良多。

在香港回歸祖國後,佛聯會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越來越大,除了成功爭取佛誕假期和在佛誕主辦大型的慶祝活動外,還為全港各大道場統籌每年香港書展的"佛教坊"和聯絡世界各地的佛教團體。

 

祈福消災、超薦先亡的"佛事"

祈福消災、超薦先亡的"佛事"流行於香港佛教,亦是一般佛教徒所喜歡參與的宗教活動。"佛事"的作用和種類大致可分為四類:(一)由主持佛事法師為亡者開示說法,令能生起正念,藉此求生極樂世界或往生善趣;(二)通過禮佛懺悔和念誦懺悔文以明因果報應,以祈消除宿世業障,種下善根;(三)以密咒加持力和法師定力,施食予六道孤魂餓鬼,並為之開示說法,令能離苦得樂;(四)把做佛事功德迴向亡者令能得生極樂世界或往生善趣,或迴向祈福善信令能現世中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佛聯會每年舉辦的"清明思親法會"就是一種祈福消災、超薦先亡的大型"佛事"活動。

 

香港佛教的未來發展

隨著社會的結構性改變,香港佛教未來的發展是光明和充滿希望的。這些結構性改變包括:(一)國內穩定和開明的宗教政策,讓中國佛教有健康和正常的發展,繼而令中國佛教和香港佛教能互相補助、互相支持;(二)香港特區政府平等對待各宗教,讓香港佛教能重建形象,確立應有的地位;(三)佛教世界性的興起和受到尊重,亦把佛教在香港的形象提升;(四)人間佛教的推行,把佛法生活化和實用化,令很多人能在現實生活中體會到佛法的好處。近年,很多西方學者更把佛法和世間學術研究結合,而創造出新的成就。例如EQ(情緒智商)就是佛學和心理學的結晶品。

除了以上所說各種因素外,香港佛教本身已具深厚根基和大量資源,但是香港佛教應該年輕化和需要更多的弘法人才,以帶領港人在動盪的社會和充滿壓力的生活中,尋找心靈安樂和生命究竟的皈依處。

 

註解

1. 顯奇法師(?-1933):俗名陳春亭,原為商人,早年信奉先天道,並主持青雲觀。後改信佛教,依諦閑法師出家,於1926年改青雲觀為青山禪院。[back]

2. 三大文系:此處是指巴利語系、漢語系和藏語系。 [back]

3. 釋了參 (翻譯):《南傳法句》(香港:內明出版社)。[back]

 

練習

1.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可說是多元化的,你認為這"多元化"的現象,對佛教在香港的發展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2. 香港佛教大都以漢傳佛教為主,如天台宗、淨土宗、禪宗和唯識宗。試舉其一,以說明該宗派對香港佛教發展的重要性。

3. 香港有不同的佛教團體,其中以香港佛教聯合會為最具規模和代表性,試說出你對佛聯會的認識有多少?

4. 你認為香港佛教的未來發展將會如何?你有什麼進一步推動其未來的發展的建議?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