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今日的佛教 —— 西方佛教

第十一課‧今日的佛教 —— 西方佛教

十一課‧今日的佛教 —— 西方佛教

西方佛教

佛教在西方國家開始有顯著和持續的影響,始自十九世紀。隨著當時歐洲列強在印度與斯里蘭卡等殖民地擴張,一些殖民地官員和學者,逐漸對佛教教義和藝術產生了興趣,繼而進行研究。另一方面,西方社會在科學急劇發展和物質主義掛帥的衝擊之下,有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和信仰未能取得平衡和滿足。在此期間,一些專事研究宗教活動的組織相應出現,其中著名的"神智學會"半島[註1] 更認定佛教是眾多宗教中最符合智慧的宗教,使佛教在西方國家更為受到重視。時至二十世紀末,西方人更從只是把佛教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的層面,進而開始修學佛法,以及把佛法實踐於現實生活中,促使佛教在很多西方國家成為發展得最快的宗教。
 

教義特徵

學術研究 ──

西方佛教特別重視學術性的研究,尤其是對南傳佛教特別關注,因而巴利文 《大藏經》早在十九世紀末已開始被翻譯成西方語文。同時,西方學者都視佛教為東方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因而歐 美大學的東方研究學系、宗教系或哲學系,多數都有專門研究佛學的教授,而許多學者在研究佛學之後,都開始對佛法產生虔信之心,繼而信奉佛教。
 

容納各派 ──

時至今日,佛教各個主要的傳承和宗派都已有紮根於西方社會,其中以南傳佛教、藏傳佛教與禪宗較多人信奉。

歐洲學者首先是對南傳佛教的研究感興趣,加上最近半個世紀,中南半島半島[註2]多個南傳佛教國家相繼發生戰亂,因此南傳佛教也隨著難民不斷移民,而流傳到歐 美各國。再者,在韓戰和越戰期間,有一些美國士兵在服役期間接觸到佛教,繼而產生信仰乃至落髮出家。這一班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出家的西方人士,成為後來佛教在西方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

同一時間,在歐 美反戰和崇尚自然的風氣下,禪宗強調自然與個人修證的體驗,亦受到西方人士的歡迎。最初把禪法介紹到西方國家,可算是日本的鈴木大拙;而來自越南,現旅居法國的一行禪師,更是現在於西方社會具有盛名和影響的禪宗代表人物。

西藏人外流印度,始自五十年代開始,其中包括很多有學德修養的藏傳佛教上師。後來這些上師,把他們的信仰弘揚到西方國家,並積極與心理學界進行對話,發掘與研究佛教與心理學的共同之處,打破了信仰與科學之間的界線,因而令到藏傳佛教近年在西方國家發展得非常之快,差不多已成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禪定與覺醒 ──

西方國家大多鼓吹物質享受和奉行資本主義,因而容易形成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甚或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疏離。長期在這種不平衡的壓力下,很多人便渴求另一種更健康的心靈生活。佛教的禪修強調精神修養、內心的覺醒,著重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關懷,以及對大自然和一切眾生的平等愛護,這正能填補現代人心靈上的空虛和回應其精神上的需要。因此,很多西方佛教徒對禪修與覺醒的學習十分嚮往和重視。
 

教團特徵

由於佛教傳入歐 美的時間尚短,因而西方佛教可以說是沒有歷史框架的約束,發展的空間和靈活性都很大。在西方活躍的佛教團體,分別有保守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日本佛教的多個宗派、漢傳的淨土宗與禪宗叢林、藏傳佛教的各宗派,還有契應西方人士而出現的新興教派,真可說是百花齊放。

 

註解

1. 神智學會:英文名稱為"Theosophical Society",創立於1875年,教義採取五教共容合一的態度,並將焦點放在東方宗教上。由於"菩薩"、 "彌勒"等經常成為宣揚教義的名詞,佛教的信息因而亦透過此途徑在英國中、上層社會流行一時。[back]

2. 中南半島:位於印度與中國大陸間的半島,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家。[back]
 

練習

1. 倘若學校今天選派了你作為一位佛教使者,代表校方到西方國家去推廣佛教,你會為大眾講解什麼?

2. 佛教在西方的興起,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3. 你認為一個佛教徒,應該如何去面對和揀選不同的傳承和宗派?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