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覺者之生命歷程

第二課 覺者之生命歷程

第二課 覺者之生命歷程

1. 課文內容 (Last updated: 2004/08/08)

 

第二課‧覺者的生命歷程
捨棄榮華,出家求道
家族背景

大約二千六百多年前,在現今尼泊爾中部的古印度,有一個小國 —— 釋迦族的迦毘羅衛城。雖然周圍十六大小邦國並立,紛爭迭起,但城主的政治修明,人民生活得以繁榮安定。

佛陀的父母親,就是迦毘羅衛城城主淨飯王和王后摩耶夫人。淨飯王本姓喬達摩,又譯作瞿曇,階級屬於剎帝利種姓。摩耶夫人原是拘利城的公主。

佛陀的出生

依照印度當時的傳統風俗,孕婦是要返回娘家分娩的。摩耶夫人也不例外,需要回到拘利城待產。可是孩子比預期早出生,在途中的藍毘尼園內一棵無憂樹下,佛陀誕生了。

淨飯王一直以來都渴望有個兒子繼承王位,現在終於得償所願。他給太子取名悉達多,意即"成就大志者"。當時,一位隱居已久的修道者阿私陀特別到來為太子相命。他預言:太子如果在家,必是"轉輪聖王" [註1];倘若出家,必成聖者。

太子出生後僅七天,母親摩耶夫人便去世了。悉達多自小便由他的繼母,也就是王后的胞妹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撫養成人。

童年與出家

悉達多太子自幼天資聰穎,領悟力特強,在各科目的學習上成績斐然,文武兩方面都有過人的表現。太子的品格高尚,心慈好靜,喜歡思考默想。有一次,當他跟隨父親參加一年一度的春耕祭儀時,目睹農夫在烈日下耕作,汗流浹背;耕牛被農夫鞭打得皮破血流,拖著笨重的犁耙吃力地前進;在被翻起的泥土中掙扎的小蟲,則被鳥兒爭相啄食;而鳥兒卻又被兇猛的大鷹追捕。這一連串弱肉強食的殘酷場面,令太子感歎悲惻,並且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淨飯王對太子的沉靜性格十分憂慮,恐怕他會捨家學道,所以兒子年屆十七歲,便立即給他迎娶了拘利城公主耶輸陀羅為妃,更特意興建了三個宮殿供於寒、暑、雨三種不同季節享用,又安排無數樂師與宮女歌舞玩藝,冀望太子縱情宮中繁華享樂。然而悉達多面對浮華,內心卻常思索人生的意義。

淨飯王一直竭力使太子安住深宮,不見老弱殘障,不解人間疾苦。但有一天,悉達多得以出城遊歷,成為他生命的轉捩點。首先,在東門他碰見一個曲腰駝背的老翁,顫抖而行,老朽不堪;到南門,又看到一個病危者在路旁痛苦呻吟,病態嚇人;至西門,更驚睹一列送葬隊伍,抬著死人哀哭無助。最後來到北門,太子遇到一位托砵持杖的修道人,安詳獨行。修道人告訴悉達多,他出家修道,為求解脫。四門的見聞激發起太子對人生問題有更深切的反省,老病死的苦況,深深觸動了太子的心弦,令他興起出家探求斷除人生苦患之道的念頭。

獨立思考,悟道成佛
修行與證道

悉達多尋思出家修道之際,正當廿九歲盛年,兒子初生未久。雖然剛為人父,但覺察到生死大患迫在眉睫,眾生苦難亦無有了期,於是斷然捨棄宮中安逸,拋開慈父妻兒的愛戀,出家修學,尋求解脫之道。

悉達多曾先後追隨阿羅邏和鬱陀羅兩位當時最著名的大師學道,修習禪定,不久便能達到老師所教的最高禪定境界,連老師也自愧不如。但是悉達多發覺這種禪定的功夫只能獲得短暫的精神寧靜,煩惱並沒有徹底止息,不能真正解脫,於是離開老師,另覓道跡。

在尋師訪道的路途上,悉達多曾經受到摩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的賞識,更邀請他一同治理國家,但他未有動搖初衷,只是答應得道之後,必會與大王分享他的證悟。

其後,悉達多來到伽耶山的苦行林中,嘗試以當時盛行的極端刻苦方式修行,以期超越身心的束縛。他每天長時間
端坐沉思,僅食一麻一麥來維持生命。這樣經過了六年,只換得蓬頭垢面,瘦骨嶙峋,但仍未能斷除生死輪迴的束縛。後來他覺悟到苦行並非解脫之道,便毅然放棄。他先走到尼連禪河沐浴整潔,跟著又接受牧女的供養,進食乳糜。當時因仰慕他認真修習苦行而追隨他的五個同修,看見他不再堅持苦行,都以為他的道心已退,於是便一起離他遠去。

悉達多放棄了苦行,卻沒有放棄修道。他從新整頓身心之後,更堅定地在一棵畢缽羅樹下,鋪草為座,發大誓言:
若不成就正覺,誓不起座。然後端身跏趺而坐,在樹下一心思維正觀,最後終於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為真正圓滿的覺者 —— 佛陀。

大悲濟世,弘法度生

佛陀成道之後,觀察到緣起法理甚深,世人執迷亦甚深,實難以證悟,無從解脫。後來遍觀芸芸眾生中,亦有善根成熟能聞法得渡的。因而起悲憫心,決意盡以方便力化度,幫助他們成就正覺,體證涅槃。

初轉法輪

佛陀首先前往摩竭陀國的鹿野苑,尋找曾與他一起修習苦行的憍陳如等五人,作為第一批教化的對象。他給五人講說四諦法,令他們都得開法眼 [註2],證得初果聖者的境界。接著,佛陀又為他們講解五蘊無常、無我的道理。不久,他們便證得阿羅漢的果位,解脫了生死煩惱。

這次鹿野苑的說法,名為"初轉法輪",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除了是佛陀第一次宣講滅除生死苦的修行方法之外,憍陳如等五人聽佛教化後,亦皈佛出家,遂產生了雛形的僧團。因此,佛、法、僧三寶,也都在這次說法時,一併出現於世上。

化度耶舍

耶舍是摩竭陀國一個富商的年輕兒子。雖然他在物質生活上非常豐足,但奢侈放縱的生活方式,使他感到厭倦,心靈上覺得非常空虛。一夜,笙歌酒宴之後,他感到異常苦悶,獨個兒闖進了鹿野苑的森林裡徘徊。剛巧佛陀也在那裡禪坐,聽到有人嗟歎苦惱,於是便與他傾談起來。

佛陀為耶舍講解布施、持戒、生天等理論,又給他解釋為何欲樂是痛苦的根源。耶舍聽後,明白了因果和無常的道理,頓時感到一片清涼,悶氣全消,心中也安穩過來。接著,佛陀又給他講說四聖諦,令他得開法眼,成就初果。耶舍喜獲法益,決定出家追隨佛陀;而耶舍的父親,也因為這個機緣,得聞佛法,成為佛陀第一個在家弟子。

化三迦葉

在摩竭陀國眾多的外道之中,拜火教的迦葉兄弟在當時備受尊崇,尤以優樓頻羅迦葉最負盛名,有五百徒眾之多。

一次,佛陀前往拜訪他,並在他那暫時住下來,與他互相切磋論道。最後,優樓頻羅迦葉被佛陀的精妙見解說服,得以破除執迷妄見。佛陀講解的法理,除了令他五體投地,更促使他帶領五百弟子追隨佛陀出家修學。他的兩位兄弟知道後,也都帶同他們的弟子,一起轉投佛陀門下。摩竭陀國人民對佛陀的信心,也因此而大大增加起來。

度頻婆娑羅王

佛陀並沒有忘記他初出家時對頻婆娑羅王的承諾,他專程前往王舍城見頻婆娑羅王,向他講說自己已證悟的解脫之道。頻婆娑羅王聽過有關無常、無我、緣起之法,欣喜不已,便聯同一眾大臣皈依三寶,並為僧團興建寺院。這所竹林精舍,便成了第一所佛教寺院,而頻婆娑羅王的皈依,更使佛教的聲譽提升,遠播四方。

舍利弗和目犍連的度化

舍利弗和目犍連,是王舍城著名的外道弟子。他們聰明豁達,非常受人尊重。他們又是很要好的同修,彼此互相承諾,誰先證得解脫之道,都必須要告訴對方。

一天,舍利弗在路上遇到馬勝比丘,被他高雅不凡的儀容所攝。於是,舍利弗便上前問他的導師是誰,馬勝比丘告訴舍利弗他的導師是佛陀。但當舍利弗繼續追問有關佛陀的教理時,馬勝比丘僅以一首偈語作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註3]

舍利弗聽後,當下便得開法眼。他立刻通知好友目犍連,然後一起前往求見佛陀,成為佛陀的弟子。他倆不久便證得聖果,並且成了佛陀得力的大弟子。

最後遺教,入大涅槃 [註4]
佛陀入滅與最後遺教

佛陀自三十五歲成道,至八十歲的四十五年間,往來於恆河兩岸,為中印度各國的眾生說法。不論賢愚貴賤,社會上不同階級及職業的人,都有機會得到佛陀無私的教化,離苦得樂,因而受感化及出家的人不計其數。

佛陀八十歲示現入滅,在拘尸那城外,娑羅樹林中的雙樹之間入大涅槃。在這之前的三個月,佛陀早已預先告訴弟子即將入滅,並不斷作出最後的教誨。

佛陀囑咐弟子要在修行上精進不懈,以戒為師,真修實證。他提醒弟子要依靠自己,以佛法為明燈。只要他們以正法為憑,便不會墮入邪見之中。他重複叮囑弟子要實踐"四念住"以去除貪愛和欲念,又叫他們緊記以無常、苦、空、無我為教理之本。他告訴弟子要依照他的教誨修行,以出離生死輪迴之苦。佛陀又寄望他的弟子日後能把佛法弘揚,以使所有的眾生最終都能得到解脫。

註解

1.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得輪寶(相當於戰車),轉其輪寶而降服四方,故曰轉輪王。又轉輪王能以王者的身份宣揚佛教正理,開導眾生,令離苦得樂。[back]

2.法眼:能契會、明白法理的智慧。[back]

3.請參閱第十一課〈緣起法的根本含義〉。[back]

4.涅槃:即煩惱滅盡究竟解脫之狀態 。[back]

練習

(一)悉達多太子為什麼要出家學道?

(二)試簡述悉達多太子出家求道的經歷,並試從其求道的精神與方法分析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三)"轉法輪"的意思是什麼?佛陀 "初轉法輪"有什麼意義?

(四)什麼是佛陀最後的遺教?請根據佛陀的遺教,略述我們學佛應有的態度。

課外閱讀

‧一行禪師:《故道白雲》(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星雲大師:《十大弟子傳》(佛光)

‧聖嚴法師:《聖者的故事》(法鼓文化)

‧證嚴法師:《證嚴法師說故事》(慈濟文化)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