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佛法的判攝

第三課 佛法的判攝

第三課 佛法的判攝

1. 課文內容 (Last updated: 2005/08/26)

2. 相關資料

 

第三課 佛法的判攝
佛陀說法的目的 —— 讓眾生得離苦

每一眾生都有離苦得樂的願望!不過,東家之喜樂或許是西家之憂愁。某甲樂於金錢名利,榮華富貴;某乙安於虹霞晚風,青燈照卷。或有期望幸福家庭;亦有願得生於未來天國。然而,不管你的喜樂或憂愁是什麼,一切有情,都是共處於一個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流轉不息的生命洪流之中。在這流轉過程中,沒有片刻停留的自由,沒有固定的貴賤、強弱、貧富的位置,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怨親關係。沉迷的眾生只是隨著厭苦求樂的心識和業力的牽引,忽上忽下,翻滾不息,疲累、無奈、痛苦。佛陀指出,因為無明和煩惱的障蔽,凡夫根本不知有歇息生死疲勞的可能,更無求取解脫的方法,唯有浮沉於生死,無有了期。雖然,眾生時常自以為努力向上,朝理想而前進,但是往往因為無知和錯誤,招來更多的束縛和苦果,根本沒有辦法達到真正離苦得樂的願望。

二千六百多年前,佛陀出生於古印度,在菩提樹下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繼而為眾生解說真正離苦之道,讓世人有究竟離苦的可能;更為我們解說了人生和世界運作的道理,讓我們感覺到生命是有條理和可以解釋的;亦教導我們以不同的方法面對和處理現實生活所發生的不同事情,令我們能夠成長進步;也啟發了我們的思想,使我們能夠以正面和積極的態度來確立人生的意義和倫理價值觀。

佛陀說法的方法 —— 對症下藥

為了契應不同眾生對"苦"的體會,與及對"離苦"的願望和需要,佛陀的教誨可大致歸攝為"人天乘"[註1]、"解脫乘"、"菩薩乘"三個不同深淺的層次 [註2]。佛陀為那些盼望今生和來世都得到幸福和快樂的眾生,說了"人天乘"的教法;為那些盼望出離生死苦的眾生,說了"解脫乘"的教法;為那些希望能度盡眾生和證得無上道的有情,說了"菩薩乘"的教法。

佛陀的教誨雖然可判攝為三個層次,但三者是有著"相依相攝"的關係。從"相依"來說:依底層為基礎,才能建立中層;依中層的穩固,才能建立上層。所以"人天乘"亦稱為"五乘 [註3] 共法",意即"人天乘"的修行,乃是共通於五乘行者。"解脫乘"亦稱為"三乘 [註4] 共法",意即"解脫乘"的修行,乃是共通於三乘行者。至於菩薩乘的修行,乃是不共通於其他行者,故稱為"大乘不共法"。從"相攝"來說:大乘行者是應該瞭解和通達"人天乘"和"解脫乘"的行持,而"解脫乘"的行者亦應瞭解和通達"人天乘"的行持。

佛陀成就正覺而證得究竟解脫,亦因此稱為 "覺者"。"菩提"是梵語,即正覺的意思。正覺能破除無明,確立正見,成就八正道,讓行者得離生死苦。因此學佛修行,就是步上"菩提道",而"人天乘"的修行亦可稱為"菩提道的基礎","解脫乘"亦即是"解脫菩提道",大乘菩薩的修行亦即是"圓滿的菩提道"。

菩薩乘:"圓滿菩提道"
大乘不共法之四攝、六度

聲聞乘:"解脫菩提道"
三乘共法之戒、定、慧

人天乘:"菩提道的基礎"
五乘共法之三皈、五戒、十善

菩提道上的發心、修行與證果

以上所說的三個層次,實則都是從佛陀的大悲心流出,故有"佛陀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之說。佛法本來就無大小高下之分,只因眾生有不同的發心和根器,以致佛法有不同層次的出現。所以判攝應以行者的發心和根器來作依歸。例如,若有人讀誦大乘經典是為了祈求來世能生到天上享樂,也只是人天乘的行者。但若持五戒、行十善是為了積聚資糧以便將來能利益眾生,亦算是菩薩乘的行持。

雖然佛法本身無大小高下之分,但因學佛者的發心和領悟不同,修學佛法而證得的果報就有所不同。為了祈求福樂而發心受三皈依、持五戒、行十善的人,能得人間天上的福報。為斷煩惱,速了生死而修行戒、定、慧的人,能證得阿羅漢果位。為了度眾生,求無上正覺而修持四攝、六度的人,能證得圓滿佛果。

菩提道上的發心、修行與證果

以上所說的三個層次,實則都是從佛陀的大悲心流出,故有"佛陀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之說。佛法本來就無大小高下之分,只因眾生有不同的發心和根器,以致佛法有不同層次的出現。所以判攝應以行者的發心和根器來作依歸。例如,若有人讀誦大乘經典是為了祈求來世能生到天上享樂,也只是人天乘的行者。但若持五戒、行十善是為了積聚資糧以便將來能利益眾生,亦算是菩薩乘的行持。

雖然佛法本身無大小高下之分,但因學佛者的發心和領悟不同,修學佛法而證得的果報就有所不同。為了祈求福樂而發心受三皈依、持五戒、行十善的人,能得人間天上的福報。為斷煩惱,速了生死而修行戒、定、慧的人,能證得阿羅漢果位。為了度眾生,求無上正覺而修持四攝、六度的人,能證得圓滿佛果。

註解

1. 乘:有車乘和運載的意思,這是譬喻佛法如車乘,能運載有情到不同的目的地。[back]

2. 佛法有很多種判攝方法。例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稱之為"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和"上士道"。太虛大師把這三個層次開為五,成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但亦把人乘、天乘歸攝為"五乘共法",聲聞乘、緣覺乘歸攝為"三乘共法",而稱菩薩乘為"大乘不共法"。[back]

3. 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back]

4. 三乘:即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back]

練習

(一) 佛陀為眾生說法,為什麼有三個不同的層次?

(二) 試解說這三個層次的關係。

(三) 應如何去判別一個人是屬於哪一類的佛教徒?

課外閱讀

‧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正聞)

‧ 印順法師:《學佛三要》(正聞)

‧ 多識仁波切:《佛教理論框架》(甘肅民族)



選自《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教判 田光烈

在佛教中根據義理的淺深、說時的先後等方面,將後世所傳的佛教各部分,加以剖析類別,以明說意之所在的叫做教判。教判起源於南北朝時代,到了隋唐還繼續盛行。從有教判以來,就未得一致的見解。又由於諸家所見各異,遂生宗派之別,所以教判也是宗派成立的原因之一。在南北朝時代,南北判教著名的有十家,後人謂之"南三北七"。如連同隋唐時代判教之說來看,他們的主張一教乃至六教,大致如次:

一、 主張一教的有二:(一)姚秦鳩摩羅什,(二)後魏菩提流支。立一音教,謂一切聖教都是如來一圓音教,因衆生根器不同而有種種區別。

二、 主張二教的有四:南齊居士劉虯立頓、漸二教,初頓爲《華嚴》;後漸複分爲五:即人天(提謂)、聲聞(四諦)、般若(空)、法華(破三皈一)、涅槃(佛性)。

(一)說陳真諦三藏立頓、漸二教,與此大同。

(二)隋誕法師,立直往與漸悟二教。

(三)宋曇無讖、隋慧遠等立半(初說)、滿(後說)二教。

(四)唐江南印法師、敏法師等立屈曲與平道二教,釋迦佛說《涅槃經》,隨逐機性破除執著,爲屈曲教;盧舍那佛說《華嚴經》隨逐法性自在無礙爲平等教。

三、主張三教的有四:

(一)後魏統法師立頓、漸、圓三教,爲根熟者演常與無常、空與不空等一切具說,更無漸次,名爲頓教;其次爲根未熟者先說無常後說常,先說空後說不空,名爲漸教;最後爲上達佛境者,說如來無礙解脫究竟,果德圓極秘密自在法門,名爲圓教。

(二)陳真諦立轉、照、持三教,本《金光明經》說四諦爲轉教,《般若》爲照教,《瑜伽》爲持教。

(三)隋吉藏立本、末、攝末歸本三教,《華嚴》最初說根本法輪,爲三乘等隨後說爲枝末法輪,《涅槃》、《法華》最後說爲攝末歸本教。

(四)唐玄奘本《解深密經》三時說教,初四諦教,次空教,最後非空非有之中道教。

四、主張四教的有五:

(一)齊大衍法師立因緣宗等四教,謂小乘薩婆多等部爲因緣宗,《成實論》及經部等說爲假名宗,諸部般若說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實爲不真宗,《華嚴》、《涅槃》明法界真理佛性爲真宗。

(二)梁光宅法雲立四乘教,《法華》中臨門三車爲三乘教,四衢道中所授大白牛車爲第四乘教,前三(聲聞、緣覺、菩薩)爲權,後一爲實,合三乘與一乘爲四乘教。

(三)隋笈多立四諦等四教,謂《阿含》爲四諦教,《般若》爲無相教,《楞伽》爲法相教,《華嚴》爲觀行教。

(四)隋智顗立藏、通、別、圓四教,依據講因緣生法而不究竟的小乘經律論立藏教,依據大小乘相共而與前藏後別圓相貫,如《般若經》中共般若之說立通教,依據但說大乘不共佛法如《般若經》中不共般若之說立別教,依據大乘究竟義理,圓滿具足圓融無礙之說立圓教。

(五)唐新羅國元曉立三乘別教等四教,謂四諦教《緣起經》等爲三乘別教,《般若》、《深密經》等爲三乘通教,《瓔珞》、《梵網經》等爲一乘分教,《華嚴經》爲一乘滿教。

五、主張五教的有三:

(一)護身寺自軌法師根據光統律師的四教,僅許《涅槃經》爲常宗,而推尊《華嚴經》於《涅槃經》之上,別立爲法界宗,這樣就成爲因緣、假名、不真、真、法界等五宗。

(二)唐波頗立四諦、般若(二同笈多之說)、三觀(《華嚴》)、安樂(《涅槃》)、守護(《大集》)等五教。

(三)唐法藏立小、始、終、頓、圓五教,謂《阿含》爲小教,《般若》爲始教、《楞伽》爲終教、《華嚴》爲頓教與圓教。

六、主張六教的有一:隋耆闍崛多立因緣等六宗,謂《毗曇論》說六因四緣爲因緣宗,《成實論》說三假爲假名宗,《四論》說如幻爲不真宗、《法華》爲真宗,《涅槃》爲常宗,《華嚴》爲圓宗。

綜計諸家判教之說,不下二十餘種。其中以天臺、賢首兩家的說法比較特殊,其影響後世也最大,這裏略加敍述如下:

天臺智顗的判教,即有名的五時八教說,簡稱四教說。五時是依《涅槃經》裏佛說開展如牛乳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的比喻而建立的。五時即佛一代說法的五個階段:一、華嚴時;二、鹿苑時;三、方等時(說《大集》、《寶積》、《思益》、《淨名》等經);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此外又由說法的形式和內容來區別,各分四種,合成八教。形式方面稱爲化儀四教,內容方面稱爲化法四教。化儀四教首先是頓教,大乘圓滿教理直下全提;其次是漸教,由小而大次第宣揚;再次是秘密教,受教的同聽異聞,或頓或漸都以爲對自己所說;最後是不定教,也是一齊聽法而領會不同,或於頓中得漸義,或於漸中得頓義,但都知道佛是普遍而說。如果用這五教和五時配合,那麽最初華嚴時即爲頓教,鹿苑、方等、般若三時爲漸教,隨著三乘根基逐漸從小入大,在此頓、漸二教中間,又都含有秘密不定,只有第五法華涅槃時,才超然於頓漸秘密不定之外。化儀四教即先所述的藏、通、別、圓。這四教亦可以與五時相配合,最初華嚴時爲圓教而說意兼別,第二鹿苑時但是藏教,第三方等時因爲說法通於三乘所以並不屬於那一教,第四般若時,除藏教外兼明後三時,第五法華涅槃時,專門開闢圓頓義理,唯屬圓教。《法華》本已究竟,但還有不能得益的,故又重之以《涅槃》。五時配到《法華》爲止叫做前番五時;如要到《涅槃》爲止叫做後番五時。這樣不但推尊了《法華》,《涅槃》亦同時被推尊了。

天臺以前判教之說雖多,大概以頓、漸、不定三種爲主要區別。《華嚴》爲化菩薩,如日照高山名爲頓教,三藏爲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後爲大乘人說五時般若乃至常住名無相教。此等俱爲漸教。別有一類經非頓非漸明佛性常住,如《勝鬘》、《金光明》等,名爲偏方不定教。惟漸教中有分三時、四時、五時等等的說法。羅什門下慧觀結合三時、四時等說,而立五時說,其順序與天臺五時說大體一致,所不同者,慧觀於漸教中分有相、無相、抑揚三種,而天臺分鹿苑(有相)、方等(抑揚)、般若(無相)而已;至於秘密與不定,仍由前述各家所立的不定教而來。秘密可說是隱複的不定;而不定則是顯露的不定。又慧觀判教爲三乘與一乘之區別,而以三乘爲三乘別教(有相教)與三乘通教(無相教)二種。天臺由大乘教而來,故設大乘通教、大乘別教,而立藏、通、別之區別;更綜合《法華》、《涅槃》於其上設爲圓教。此藏、通、別、圓之次序,似又與光統所立的因緣、假名、誑相、常宗等四教相通。可見天臺五時八教之說,是吸取南北各家異說而加以發展的。

華嚴、賢首的判教,即有名的五教十宗說:五教即:一、小乘教(唯說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爲心的即是);二、大乘始教(說八識阿賴耶的如《唯識論》即是);三、大乘終教(說現象差別法不外乎真如的,如《大乘起信論》與攝論派等即是);四、大乘頓教(進一步說妄心妄境俱空,僅一真心朗然,如《維摩詰經》等即是);五、大乘圓教(更進一步說森羅萬象的差別現象,不外乎朗然一心的顯現如《華嚴經》即是)。五教說淵源于杜順禪師的《五教止觀》,其目的不外推尊本宗所宗的《華嚴經》在諸經中爲最尊最勝。賢首於五教之外,又立十宗之名:第一,我法俱有宗(犢子、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山等五部,以及經量部中的一派);第二,法有我無宗(雪山、有部二部);第三,法無法來宗(法藏、飲光、大衆、雞胤、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七部,以及化地部中的一派);第四,現通假實宗(說假部及經量部中的一派);第五,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第六,諸法但名宗(一說部);第七,一切皆空宗(大乘始教);第八,真德不空宗(大乘終教);第九,相想俱絕宗(大乘頓教);第十,圓明具德宗(大乘圓教)。十宗是配合五教而立說的,從一至六屬小乘教,從七至十屬大乘四教。

賢首五教十宗之說,大體因襲天臺,改天台的藏教爲小教、通教爲始教、別教爲終教、圓教爲頓教與圓教,這就連本宗的清涼國師也承認過的(見《華嚴經疏鈔序》),故其說無何創見。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