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圓滿菩提道

第一課‧圓滿菩提道

第一課‧圓滿菩提道

發心 ── 求自利利他的佛果

佛陀為眾生說法,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其中修習"人天乘"的行者,固然能夠得到人天福樂,但是始終未能出離生死輪迴的束縛。至於"解脫乘"的聲聞與緣覺行者,雖則能了斷生死苦,卻獨善其身,偏於自利,縱使已入聖者之流,但是證悟還未圓滿究竟。相比之下,"菩薩乘"的行者發心廣大、證悟宏深、果報圓滿,因而堪稱"圓滿菩提道"。

圓滿菩提道的行者 ── 菩薩,見多生以來的父母、師長、愛侶,乃至一切眾生流轉於生死的無奈和痛苦,心生悲憫,因而發起廣大心,誓願救度,令得以出離生死苦。"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的意譯為"正覺",薩埵即"有情"。所以菩薩就是發了大願──菩提心,立志求證無上正覺的有情眾生;又或可解作"覺有情",意即"上求正覺,下化有情"。

簡而言之,菩薩的修行,就是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註1]。可見菩薩的內心是充滿熱情和悲憫,一個麻木不仁的人,是不可能證得無上菩提的。然而,菩薩之大悲心,並非盲目和衝動,而是由正覺的智慧所引導。

菩薩從初發心到最後成就無上菩提,修行的道路漫長、艱巨,當中更有深淺不同的層次,因此作為一個圓滿菩提道的大乘菩薩,必須具有精進勇猛的長遠心,不畏艱苦,廣修福德和智慧資糧,才能成就圓滿的佛果。

 

修行 ── 以慈悲心為動力,行六度四攝,廣修福慧資糧

圓滿菩提道的大乘菩薩,為了證得無上正覺和利益一切眾生,便需要積集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來滋養法身慧命[註2],以成就圓滿的佛果。

福德資糧能令菩薩獲得良好的外在條件去培養智慧,例如得到善知識的指引,乃至有良好的身體和環境去學習和修行。同時,菩薩亦需要具備福德資糧,才能實踐種種布施波羅蜜,以利益眾生。最後,菩薩亦因無量的福德資糧,才能成就清淨莊嚴和香光妙喜的淨土世界。

智慧資糧能讓菩薩對眾生生起平等無分別之心,明白到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註3],繼而能久住世間而不為煩惱所繫縛,得大自在。同時,菩薩亦因為有智慧,才能以種種善巧的方法來接引眾生,契合他們不同的根基和需要。

因此,菩薩行就是不離菩提心,而做利益眾生的事業;亦因而說菩薩乘的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以形容其善巧方便和數量之多,但簡而言之,則可歸納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和愛語、利行、布施、同事的四攝[註4]

 

證果──大菩提、大涅槃、佛

菩薩見眾生苦,發起大菩提心,勤修六度四攝,廣積福德智慧資糧,經過一段長時間,自然功成果滿,證得圓滿微妙的佛果。此圓滿而微妙的佛果,可分三方面來解說:證悟的境界 ──大菩提,煩惱的斷除 ── 大涅槃,成就的果報 ── 佛的三身。

 

大菩提

大菩提的梵語音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意即"無上","三藐三菩提"則有"正等正覺"和"正遍知"的意思。

"無上" 即沒有比這更高、更徹底、更圓滿的覺悟。佛陀所證悟的境界,並非聲聞與緣覺所能比較,唯有諸佛才能同證此"無上正等正覺"。因此,菩薩修行不單要"自覺",亦要"覺他"。即除了自利以外,菩薩還要覺察到眾生苦,繼而令眾生發起菩提心求取覺悟和解脫。當菩薩既能"自覺",復能"覺他",最後功成果滿,才可稱為"覺行圓滿"的佛陀,亦因而勝過一切其他行者的證悟。

"正等正覺"是無所不知的圓滿智慧。意即能夠正確地覺知:一、一切事物的本性 ──"空性"。當菩薩能證知諸法的空性,便不會再執著人我是非、高低好醜的分別,而能於一切眾生生起平等心和同理心。同時,亦能瞭悟生死與涅槃平等無分別,因而不再厭離生死,欣樂涅槃。二、一切事物的種種因緣與果報。菩薩因為能夠清楚眾生的因緣與果報,故能對機說法,善巧度引出離生死苦。

 

大涅槃

涅槃意譯為"寂滅",即煩惱的息滅,生死束縛的解除。解脫乘的行者,為了速斷煩惱,早得出離生死苦,透過觀無常、苦、空、無我,斷除我執的根本煩惱,繼而證入涅槃。但是,他們還未能斷盡微細和牢固的煩惱習氣。大乘菩薩為了度眾生,經過長時間的修行,以甚深般若智慧,不單斷除根本我執,還能斷除一切煩惱和習氣,證得究竟清淨的大涅槃。

同時,菩薩由於般若智慧,故能不為生死煩惱所束縛;由於大悲心,故能不急於入涅槃而捨離世間的苦難眾生。如是能於生死與涅槃皆得自在,才是真正自在的大涅槃。

 

菩薩發菩提心,廣修福德與智慧資糧,功成果滿,便證得大菩提與大涅槃,成為佛陀。佛陀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和應化身:

法身:可分別從其"體"與"用"來理解。經中有云: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註5];所以佛陀是以法為身體,而此"法身"是與"緣起法"相應,不生不滅,離言絕相[註6],如如不動[註7],跟一切眾生"緣生性空"的根本體性並無分別。

在"用"的方面,佛陀為菩薩時,久修福慧資糧,繼而證悟不生不滅,離言絕相,如如不動的"法性"而成為佛陀。由此證悟而生起的微妙智慧,就是法身的妙用,是只有諸佛才能究竟明白,其他一切眾生是不能思量理解的。

報身:是佛陀經歷劫修行,積累無量福德智慧而招感得來的果報身。報身佛萬德莊嚴,在淨土世界享受無邊福樂。例如,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居於華藏世界,常為諸大菩薩廣說甚深微妙法。

應化身:為了契應眾生的得度因緣,諸佛示現相應的化身來濟度有緣眾生。歷史上生於古印度,出家修行乃至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菩提的釋迦牟尼佛,就是為了契應我們的根基,而示現降生成道的應化身。。

 

省思

(一) 菩薩乘的行者與解脫乘的行者,同樣是修戒定慧,但是二者的分別,在於前者的大悲心和般若智。因為大悲心,菩薩的修行不單能"自覺",亦能"覺他";亦因般若智而能不著生死,不住涅槃,久住世間度無量眾生,成就"覺行圓滿"的佛果。

(二) 圓滿的菩提道強調自利利他的修行。其實,自利的究竟 ── 成佛,一定要利益眾生;同樣地,利他的究竟 ── 眾生度盡,自然就成佛。所以幫助別人,實則是幫助自己;而成就自己,往往也不離幫助他人。在此因緣相依而成的世界,是不可能罔顧他人單求自利,而指望有大的成就。

(三) 菩薩的修行是要悲智並重。菩薩因有大悲心,而行不捨眾生的菩薩行;因有般若智,而不畏生死煩惱、流轉六道。我們在生活中,亦應學習以諒解和關懷的心來對待他人,但同時要保持醒覺,不要墮入種種不能自拔的感情圈套。

(四) 佛陀出現於世間,為眾生說法,是為了度一切眾生成佛。雖然為了契應眾生的不同根機而說三乘,但目的是為說一佛乘,即是令一切眾生最後都能成佛。這猶如辦教育,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心智和為社會培育人才,但是還需要按部就班,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不同層次。

註解

1. 《大日經》第1卷。"方便為究竟"在此可解作:憑藉般若智慧的善巧方便,而達至究竟的成就。[back]

2. 法身慧命:諸佛菩薩以正法為身,智慧為命;凡夫則以四大為身,貪瞋癡煩惱為命。[back]

3. 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請參閱第三課〈六度四攝〉其中有關"般若"的一節。[back]

4. 六度、四攝:請參閱第三課〈六度四攝〉。[back]

5. 《佛說稻芋經》原文為:"彌勒語舍利弗言:'佛世尊常說: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見法即是見佛'。" [back]

6. 離言絕相:不能以言語來理解和表達,亦不落入任何形相的的範疇。[back]

7. 如如不動:猶如真如法性,在什麼情況都不會變化動搖。例如:不論水變成什麼形相狀態,它的濕性還在,不會隨水的變化而有所改變。同樣地,不論世間現象千差萬別,變化多端,緣生性空的法性亦不會隨之變化而有所改變動搖。[back]
 

練習

(一) 為什麼大悲心和菩提心是菩薩乘的根本?

(二) 略述褔德和智慧對菩薩的重要性。

(三) 試解說"大菩提"、"大涅槃"和"佛"三者的關係。

(四) 菩薩如何能做到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

(五) 對於菩薩來說,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