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的道路(上卷)

佛教的起源地──印度孕育出佛教的古印度地域,座落於今天亞洲大陸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之間,西北接巴基斯坦,東北與中國、尼泊爾和不丹相鄰,南端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
更多
大約二千六百多年前,在現今尼泊爾中部的古印度,有一個小國 —— 釋迦族的迦毘羅衛城。雖然周圍十六大小邦國並立,紛爭迭起,但城主的政治修明,人民生活得以繁榮安定。
更多
每一眾生都有離苦得樂的願望!不過,東家之喜樂或許是西家之憂愁。某甲樂於金錢名利,榮華富貴;某乙安於虹霞晚風,青燈照卷。或有期望幸福家庭;亦有願得生於未來天國。然而,不管你的喜樂或憂愁是什麼,一切有情,都是共處於一個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流轉不息的生命洪流之中。
更多
在世上,有一類人因為見到人間和惡趣的苦難,心生厭離,而發心為自己尋求今生和來世的幸福和快樂,亦希望未來的果報比現在的更好。例如:他們希望來生的相貌、財富、權位、眷屬、知識、家庭、健康等等都要比今生的進步,或是祈願來世能生到天上享樂。
更多
業報與輪迴是我們現在活生生經歷中的事實,我們未能覺知身處輪迴,就猶如人在山中不能見山。聖者在禪定中,如鳥瞰群山,能見到眾生在生死輪迴中的流轉和因果業報的運作。
更多
《優婆塞戒經》,又名《善生經》、《優婆塞戒本》。北涼曇無讖 (公元385-433)譯。在經文中,佛陀為善生長者解說在家信眾受持三皈五戒等義理。本經分二十八品,說明菩薩之發心、立願、修學、持戒、精進、禪定、智慧等。特別在受持品中,除了說明在家菩薩應受持五戒外,更提出大乘獨有之戒法。由於本經闡說大乘戒,因此特別受漢傳佛教重視
更多
"四不壞淨"即對佛、法、僧三寶生起堅定不移和清淨之信心,並能同時執持戒律而無染犯的境界,故名"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和"聖戒證淨"。
更多
《法句經》是佛弟子從佛陀教導中錄出的偈頌集。"法句"有"真理之語言"的意思,亦是佛弟子所行與所證的軌跡。
更多
世間一切都是遷流變化的,停不住,縛不著。人天幸福雖然是快樂,唯短暫而不可靠。有時,世間上的悲劇,更多得令人心酸: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等等的傷痛和恐懼,往往壓迫得令人喘不過氣來。
更多
佛法是真理,更是一個滅除痛苦的方法。佛陀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菩提後,為五比丘解說四聖諦,就是說出這個滅苦的方法。"諦"有真實不虛的含義。"四聖諦"是聖者確知確見的四種真實道理,是佛法的根本,亦含攝一切佛法,因為這是唯一滅苦之道,如果離開滅苦之道便不是佛法。
更多
緣起法是佛法的標誌,是佛陀解釋一切事物出現和運作的道理,也是修行解脫的依據。通過對緣起法的理解,我們便能培養出正見和智慧,繼而能斷除煩惱和痛苦。佛陀在菩提樹下,就是如實觀察緣起而證得無上正覺。
更多
眾生有無明煩惱,就會造業;有了業,就招感生死輪迴的苦惱。佛陀藉業感緣起,解說生死輪迴的現象。佛陀亦指出,當無明煩惱盡,業力的牽引解除,生死苦亦隨之而滅盡。苦從緣生,亦從緣滅,佛陀以緣起法為依據,把"苦"和"苦滅" 以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的道理加以解說。
更多
一粒種子,在春天時受到泥土、水份和溫暖空氣等助緣的滋潤,便會萌芽,以致生長成一棵新的樹苗。同樣依憑著眾多因緣的和合,樹苗隨著時日不斷成長,便會開花結果,到最後緣散而枯死。
更多
《阿含經》——梵語阿含亦作阿笈摩,意譯"法歸",即萬法之所歸趣;亦言"無比法",即為法之最上者,無與倫比;亦言"傳教",即輾轉傳來,以法相教授之意。
更多
佛陀臨將涅槃時告訴阿難尊者:"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遷,不可貪戀。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以自己為洲嶼、為皈依處,以法義為洲嶼、為皈依處,不要以外力為洲嶼,也不要依靠其他;也就是說,你們要精勤努力,專注於身、受、心、法四念處,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的貪愛憂苦。"
更多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