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選

第四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選

第四課‧《金剛般若波羅蜜 [註1]經》選 [註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選

引 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一篇在漢傳佛教界非常流行的經文,其中與禪宗的因緣尤其深厚。根據《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慧能就是聽了五祖弘忍為他解說本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便得開悟。

"金剛"是指金剛寶石,以比喻般若智慧如金剛寶石般堅銳,能破除眾生頑固的煩惱,令"心"明淨純潔,閃爍著智慧。同時,金剛亦可以形容菩薩的"菩提心"堅固如金剛寶石,不畏艱難,內外明澈,不能損壞 [註3]

所以,簡單來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菩薩以大悲心為動力,以徹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無所住"的般若智慧為導航,勇猛精進、堅定不移地去利益眾生的修行法門。

 

經 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 [註4]而坐。

時長老 [註5]須菩提 [註6]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 [註7],右膝著地,合掌 [註8]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註9]世尊,如來 [註10]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註11],應云何住[註12]?云何降伏其心[註13]?"

佛言:"善哉[註14]!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註15],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 若卵生[註16],若胎生[註17],若濕生[註18],若化生[註19];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註20],若無想[註21],若非有想非無想[註22],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註23]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註24]、人相[註25]、眾生相[註26]、壽者相[註27],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分 析

《金剛經》記述了佛陀在衹樹給孤獨園,為眾弟子解說菩薩乘的修行次第和扼要。[註28]本課文只選取了經文開首的部分 ── 佛陀怎樣為須菩提長者解答"若善男子和善女人發菩提心,其內心應該安住在哪裡?同時,如何才能調服煩惱和習氣,令心專注和安住於此心念?"

佛陀解說,當善男子和善女人發菩提心,應該這樣思維、觀照和修行,以降伏心中的煩惱和習氣:所有一切眾生,不論是如何出生,是什麼樣子,是什麼心靈狀態,我也要令他們能夠滅除煩惱和痛苦,得入究竟清淨涅槃。同時,菩薩雖然如是生起了大悲心,誓願救度無量眾生,但是心中清楚和明白,根本就無實在的眾生可得救度。

為什麼是這樣子?因為倘若心中還起分別,執著於我、人、眾生和壽者種種形相(例如:這是我的朋友,那是我的敵人;這是人,那是畜生;這是年青人,那是老年人等分別),便未能見到這些相狀都是由於內心起了分別,執取而有,它們根本皆是緣生性空,虛妄不實的。那樣,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菩薩。

佛陀還繼續解說,菩薩發了菩提心後,就要去實踐利益眾生、救度眾生,不應再對任何事物生起執取和依戀的心,而去行種種布施。即是不應依戀和執住於事物的形相、聲韻、香臭、味道、觸感和內心的思維分別而去行布施。菩薩如是無所住行於布施,才能契應眾生的根機[註29]和需要,能夠真正滿足和照顧到他們的利益。

菩薩為什麼應該這樣不住相布施?因為不住相布施,能得到無漏的福德[註30],而這無漏福德,猶如十方虛空,是不可以用心去思量分別的。

以上經文大意指出:菩薩發了菩提心後,應常懷大悲之心,不論眾生的出生和背景是什麼,都誓願救度,令究竟得離苦。但是,不管救度了多少眾生,菩薩心中也不應執著有實在的眾生為我所度!一個真正的菩薩,心中不會生起種種得失的分別心。同時,菩薩布施時,也不應有依戀和執取之心,而應該隨機緣,無私、無分別地去利益眾生。至於布施所得的褔德,菩薩亦不應計較執著。

這樣,佛陀認為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應令其心時常安住大悲,不執取於相,不起依戀和執取之心,亦不計度褔德多少,藉以降伏心中的邪見和執著,培養菩提心,成就自利利他的事業。

 

註解

1. 般若波羅蜜:請參閱第三課〈六度四攝〉。[back]

2.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back]

3. 請參閱《大智度論》第44卷。[back]

4. 敷座:鋪設座墊。[back]

5. 長老:對出家時間長及有德行的比丘的尊稱。[back]

6. 須菩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善解"空"義,故被譽為"解空第一"。 [back]

7. 偏袒右肩:印度的禮節。遇見長輩時,袒露右肩以表示恭敬的禮儀。[back]

8. 合掌:又作合十。即雙掌十指合併於胸前,身心集中專注的行儀。[back]

9. 希有:通"稀有"。 [back]

10. 如來:是佛陀十種稱號之一。意即從"如實之道"(真理)而來者。[back]

11.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請參閱第一課〈圓滿菩提道〉。[back]

12. 應云何住:心念應該安住在哪裡?[back]

13. 云何降伏其心:如何才能調伏煩惱和習氣,令心專注和安住於此心念?[back]

14. 善哉:妙極了、甚好、甚善的意思。[back]

15. 諦聽:集中注意力來聽。[back]

16. 卵生:在卵殼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稱為卵生。如孔雀、鵝、雞、蛇、魚、蟻等。[back]

17. 胎生:又作腹生。在母胎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稱為胎生。如人、象、馬、牛、豬、羊、驢等。[back]

18. 濕生:又作因緣生、寒熱和合生。即在積水、穢廁、腐肉、叢草等潤濕之處滋生者,稱為濕生。如飛蛾、蚊蟲等。[back]

19. 化生:無所依托,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稱為化生。如諸天、地獄及劫初之人類等。卵胎濕化四生之中,以化生之眾生為最多。[back]

20. 有想:具有思維和意識活動的有情眾生,例如人類和一般的天人。[back]

21. 無想:思維和意識活動完全不生起的一類眾生。[back]

22. 非有想非無想:即麤想(粗重的思想)已滅,但還有細微的心識活動的眾生。[back]

23. 無餘涅槃:煩惱斷盡,身心苦惱俱息滅的大解脫。[back]

24. 我相:謂眾生於五蘊和合的身心中,妄執有一個能主宰和支配的實我。[back]

25. 人相:謂眾生於五蘊和合的身心中,生起分別,妄執有一實我生為人,而與其他眾生有別。[back]

26. 眾生相:謂眾生妄執有一依五蘊和合而生的實我,流轉於生死。[back]

27. 壽者相:謂眾生於五蘊和合的身心中,妄執有一實我,從生至死經歷一期的壽命。[back]

28. 請參閱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懸論˙示宗要〉。[back]

29. 根機:一個眾生所累積的福德和智慧資糧。[back]

30. 無漏的福德:不與煩惱相應,不會招感生死業報的功德。[back]
 

練習

(一)菩薩度眾生為什麼不應執著於"我、人、眾生、壽者"?

(二)菩薩度眾生為什麼不應執著於事物形相等的分別?

(三)有人認為"我幫了他一個大忙,他應該對我感恩";若依《金剛經》的解說,抱這種看法是真菩薩嗎?為什麼?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