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課 四念住——自覺覺他

第十五課 四念住——自覺覺他

第十五課 四念住——自覺覺他

1. 課文內容 (Last updated: 2005/08/26)


第十五課‧四念住 —— 自覺覺他
引 言

佛陀臨將涅槃時告訴阿難尊者:"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遷,不可貪戀。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以自己為洲嶼、為皈依處,以法義為洲嶼、為皈依處,不要以外力為洲嶼,也不要依靠其他;也就是說,你們要精勤努力,專注於身、受、心、法四念處,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的貪愛憂苦。"[註1][註2]

當面對世間的種種苦難和誘惑,我們需要一個洲嶼作為修行的城堡,而佛陀告訴我們,四念處就是這修行的城堡。四念處,又名四念住,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念住"或"念處" 是讓心念集中安住於一處,以防止雜念妄想生起,繼而憑藉如實觀察心所專注之處,省察其細微變化而證悟真理的修行方法。四念處就是以身、受、心、法作為心念專注之處。

《大念處經》是佛陀為諸比丘詳細解說四念處的經文。其內容二千多年來不單持續地影響和指導著佛弟子的修行,更對現今最新的"心理治療"和"心靈成長"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念住的意義 —— 念念分明的觀察

我阿難聽說是這樣 [註3]:有一段時間,世尊住在俱盧族人間一個叫做卡摩沙達摩的聚落。在那兒,世尊對諸比丘 [註4] 說:"比丘們!""世尊!"比丘們應聲。世尊說道:"比丘們,有這麼一條道路,可以引導眾生至於清淨,克服憂悲惱苦,祛除痛苦悲傷,獲得正道,體證涅槃 —— 那就是四念處。

"是哪四念處呢?比丘們啊!比丘堅定正住 [註5],熱切地、念念分明地、專注地就身體來觀察思維身體[註6],就得以祛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地、清明地、專注地就感受來觀察思維感受,就得以祛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地、清明地、專注地就心意來觀察思維心意,就得以祛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地、清明地、專注地就心法來觀察思維心法,就得以祛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

 

念住的內容
身體的狀態 ─— 身觀念處
一、專注於呼吸

"比丘們啊!比丘應該怎樣堅定正住,就身體來觀察思維身體呢?比丘住於林間、樹下或空曠之處,跏趺而坐 [註7],正身端坐,念住現前[註8]。專注於入息,專注於出息。長入息時知其為長入息,長出息時知其為長出息。短入息時知其為短入息,短出息時知其為短出息。

"他訓練自己,繫念著:'入息時,了了分明覺知整個吸入的過程[註9]。'

"他訓練自己,繫念著:'出息時,了了分明覺知整個呼出的過程。'

"他訓練自己,繫念著:'入息時,平息了整個吸入的過程[註10]。'

"他訓練自己,繫念著:'出息時,平息了整個呼出的過程。'

"就像一個旋盤工(好比手拉胚的陶師)或他的助手,在做一個長轉的時候,知道他正在做一個長轉,或者在做一個短轉的時候,知道他正在做一個短轉,比丘也是一樣,長入息時知道其為長入息……如是訓練自己,繫念著:'出息時,平息了整個呼出的過程。'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身體來觀察思維身體;就內在(自己)的身體來觀察思維身體。就外在(其他人)的身體來觀察思維身體。就內在的和外在的身體來觀察思維身體。

"他堅定正住於觀察思維身體上生起的現相[註11],他堅定正住於觀察思維身體上消失的現相,他堅定正住於觀察思維身體上生起和消失的兩種現相。然則,念住'有身'對他而言,不過是為了覺察和認知所需而已[註12],而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來觀察思維身體。"

二、念茲在茲[註13]

"再者,比丘在前進後退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在前瞻後視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在屈伸俯仰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在穿衣持缽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吃、喝、嚼、嚐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大、小便利之際,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在行、住、坐、睡、醒、語、默之間,應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自己)的,外在(其他人)的,內在的兼外在的身體觀察思維身體,他都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觀察思維身體。"

專注觀察心的感受 —— 受觀念處

"比丘們,比丘應如何堅定正住,就感受來觀察感受呢?比丘正在經歷著愉快的感受時,對這愉快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經歷著痛苦的感受時,對這痛苦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經歷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的感受時,對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的感受要了了分明。

"經歷著愉快的感官感受[註14]時,對愉快的感官感受要了了分明;經歷著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時,對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經歷著痛苦的感官感受時……;經歷著痛苦而非感官的感受時……;經歷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的感官感受時……;經歷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且非感官的感受時,對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且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感受來觀察思維感受;他堅定正住,就外在的感受來觀察思維感受……他堅定正住,觀察思維感受生起的現相,感受消失的現相,感受生起和消失的現相。然則,念住'有受'對他而言,不過是為了認知和覺察所需而已。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就感受來觀察思維感受。"

專注觀察心的行為 ─— 心觀念處

"比丘們,比丘應如何堅定正住,就心意來觀察思維心意呢?比丘於貪欲心知其為貪欲心,心離貪欲知其離於貪欲;於瞋恨心知其為瞋恨心,心離瞋恨知其離於瞋恨;於愚癡心知其為愚癡心,心不愚癡知其不愚癡;於收攝心知其為收攝心,於放逸心知其為放逸心,於增上心 [註15] 知其為增上心,於停滯心知其為停滯心,於勝妙心 [註16] 知其為勝妙心,於下劣心 [註17] 知其為下劣心,於定心 [註18] 知其為定心,於散漫心知其為散漫心,於解脫心 [註19] 知其為解脫心,於繫縛心 [註20] 知其為繫縛心。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心意來觀察思維心意。他堅定正住,就外在的心意來觀察思維心意……他堅定正住,觀察思維心意生起的現相……然則,念住'有心'對他而言,不過是為了認知和覺察所需而已。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心意來觀察思維心意。"

專注觀察法的因緣及法的特性 —— 法觀念處

"比丘們,比丘應如何堅定正住,就諸法來觀察思維法 心 [註21] 義呢?"

"比丘們,比丘堅定正住,就有關於對五取蘊 心 [註22] 的法來觀察思維法義。他如何觀察思維呢?比丘繫念:色身就是這個樣子,色身就是這樣生起,色身就是這樣消失;感受就是這個樣子,感受就是這樣生起,感受就是這樣消失;覺想 心 [註23] 就是這個樣子,覺想就是這樣生起,覺想就是這樣消失;業行 心 [註24] 就是這個樣子,業行就是這樣生起,業行就是這樣消失;心識就是這個樣子,心識就是這樣生起,心識就是這樣消失。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諸法來觀察思維法義……他獨立正住,不執取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五取蘊的法來觀察法義。

"比丘們,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七年,便可望得到兩種果證之一:當生證得阿羅漢;或者,如果還有一些餘蘊,就會證得阿那含。姑且不說七年 —— 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就可望得到兩種果證之一……;姑且不談一年——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就可望得到兩種果證之一……;姑且不談半個月 —— 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一週,便可望得到兩種果證之一:當生證得阿羅漢;或者,如果還有一些餘蘊,就會證得阿那含。

"這就是一開始所說的:'比丘們,有這麼一條道路,可以引導眾生至於清淨,克服憂悲惱苦,祛除痛苦悲傷,獲得正道,體證涅槃 —— 那就是四念處。'因此,才作如是說。"

世尊如是說已,比丘們歡喜踴躍。

節錄巴利英譯長部第22經:《大念處經》

巴利英譯:摩瑞斯.瓦修(Maurice Walshe),英文中譯 心 [註25]:曾銀湖


註解

1. 虛雲老和尚遺言:"請各法侶,不必憂慮。生死順業,如蠶作繭。斷愛憎情,脫輪迴險。參淨三學,堅持四念。"[back]

2. 《雜阿含經》第638經。[back]

3. 我阿難聽說是這樣:一般譯為"如是我聞"。[back]

4. 比丘:梵語之音譯。指受具足戒之出家男子。比丘有三義:一、乞士,二、破惡,三、怖魔。[back]

5. 正住:不偏倚、正直而安住。[back]

6. 就身體來觀察思維身體:是指在觀察和思維身體時,不應加上"人"、"我"的偏見,而應如實就身體的客觀情況來明白了解身體。同樣,在觀察思維感受、心意、心法時亦應如此類推。[back]

7. 趴趺而坐:即屈膝盤腿而坐。[back]

8. 念住現前:把心念專注於面前,鼻孔一帶的地方。[back]

9. 這一段經文,有些譯者理解其意思為:修行者是要了了分明和覺知呼吸和整個身體的互動關係。[back]

10. 平息了整個吸入的過程:令到整個呼吸過程以及身體能得以平靜安詳。[back]

11. 現相:現起的相狀。[back]

12. 此段經文解釋,行者對身體覺察和認知時,不應執著"這是我的身"、"那是他的身"、"是美"、"是醜",乃至有一實在的身體可觀察,而應以平等、無分別的客觀態度來觀察了解身體。[back]

13. 念茲在茲:"茲"有此及現在的意思。念茲在茲的意思是指心能專注和覺察到身體當下的一舉一動。[back]

14. 感受大致可分為二種二類。二種:第一種是感官感受(身受),是指當五根(眼耳鼻舌身)為五境(色聲香味觸)所觸動而引生的感受;第二種是非感官感受(心受),即與意識相應的感受。二類:第一類是與貪欲相連,隨順世間的感受(例如因世事得失而生的感受);第二類是隨順清淨、離欲的感受(例如在持戒禪修時的苦樂感受)。[back]

15. 增上心:增勝上進之意,亦即加強力量以助長進展的心。[back]

16. 勝妙心:指超越一般思維感受的殊勝妙樂心境。[back]

17. 下劣心:與貪瞋癡相應的心。[back]

18. 定心:專注於一境而不為外境動搖之心。[back]

19. 解脫心:不受煩惱纏擾,不為外境所牽引的自在境界。[back]

20. 繫縛心:指眾生被煩惱、妄想或外境所牽引和束縛的狀態。[back]

21. 就諸法來觀察思維法義:即如何能從觀察和思維法(東西和事物)而能領會到法義(真實的義理)。[back]

22. 五取蘊:又名"五蘊"。因為五蘊是由過去的執取而引生,同是也是凡夫現在 所執取,故名五取蘊。[back]

23. 想:請參閱第十三課〈五蘊無我——生命的本質〉關於"想蘊"的解釋。[back]

24. 行:請參閱第十三課〈五蘊無我——生命的本質〉關於"行蘊"的解釋。[back]

25. 譯文括號內文字是中譯者加註。而本書編者曾就上列譯文,稍作修改;如有關"法觀念處"該段,是參照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的解說而修改。原版中譯見於曾銀湖編譯《四念處》第二篇。[back]

練習

(一) 我們應如何修行四念處?

(二) "就身體來觀察思維身體"是什麼意思?

(三) 嘗試把你一天內,心中生起的情緒記錄下來。

課外閱讀

‧ 亨利.克拉克.華倫:《原始佛典選譯》(慧炬)

‧ 性空法師:《念處之道:大念處經講記》(香光書鄉)

‧ 聖嚴法師、丹.史蒂文生:《牛的印畺:禪修與開悟見性的道路》(商周)

‧ 曾銀湖(編譯):《四念處》(大林靜舍/原始佛教協會籌備會)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