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緣起法的根本含義
1. 課文內容 (Last updated: 2004/08/09)
2. 相關資料
緣起法是佛法的標誌,是佛陀解釋一切事物出現和運作的道理,也是修行解脫的依據。通過對緣起法的理解,我們便能培養出正見和智慧,繼而能斷除煩惱和痛苦。佛陀在菩提樹下,就是如實觀察緣起而證得無上正覺。
在原始佛教聖典,記載了佛陀自述覺悟緣起法的因緣。佛陀告訴他的弟子:"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註1] 佛陀是要弄明白:按照什麼法則和道理而有老死?在什麼因緣條件下才有老死出現呢?他是以一個務實和解決問題的態度為出發點,而得以證悟緣起法和緣生法。對於其他不能幫助世人斷除煩惱的哲學辯論,佛陀是不感興趣的。
緣起法又名因緣法。在此,"法" 是解作道理和法則。"緣起法"即事物乃憑藉因緣的和合而得以生起的法則。"因" 有種子的含義,意謂事物的出現是有其前因後果,又或是在因果相依的情況下而出現。例如,瓜的種子種出來的必定是瓜。"緣"即輔助條件。孤因不會生果,必須眾緣和合才能引發因的潛能,令果報生起。例如,瓜的種子發芽,必須有水、氣溫、土壤等輔助條件和合才能結出瓜果。若條件不具或不能和合,將直接影響果報的出現。例如,水份不足,會令瓜果枯乾乃至死亡。
緣起法是佛陀如實地觀察生老病死的因緣,而證悟出來的道理。在經典,通常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四句偈來解說緣起法。意思是:因為有此因,才會有彼果的生起;此因生,彼果自然現生。若因緣改變,果自然亦隨之改變;若因緣息滅,果報也自然不再出現。佛陀指出: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轉,都是依據緣起法而運作。例如,眾生因為有"無明"[註2],所以造業,以致有生老病死的六道輪迴。若"無明"滅,則"行"自然息滅,而生死輪迴的苦果亦隨之而滅。
緣起法並非由佛陀創造,而是由他"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註3] 所以,緣起法的真實性是客觀和普遍的,所以說:"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註4] 佛陀的偉大是在發現和實證緣起法,繼而為眾生解說,讓大眾能藉著對緣起法的理解,而斷除生老病死的束縛。
緣生法就是依據緣起法而現生的一切精神與物質現象。在此,"法"是有事物和現象的含義。例如,"諸法"即代表一切事物和現象。在原始經典,緣生法通常是指生死輪迴中的十二種現象: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
緣生法既然是依據緣起法而現生,因此必為"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僅是相依相對,互為因緣而有。[註5] 例如,因為有"無明"的緣,才有"行";因為有"行"的緣,才有"識";因為有識,才有"名色",乃至老病死。反之,若"無明"滅,就沒有因緣條件成就 "行"的生起。所以當"無明"滅,"行"必定隨之而滅,"行"滅"識"亦滅,乃至老病死憂悲苦惱滅。所以緣生法是必定隨著因緣變化而無常生滅的。
從緣起法的理解,可見當有因有緣,果報必定出現。例如,我們現在生活中面對的事情,都是因緣成熟的果報,所以只可勇敢面對和善巧處理,而不能逃避。但是,我們可以勤作反省,多種善因,為未來而努力。同時,我們還可培養善種子的助緣,去除孳生惡種子的條件,使以前種的善因能早些開花結果,而惡種子則難以成長。只要改變因緣,一切都會隨之而改變。
從上文可見,世間事物都不是無因或偶然出現,而是依據緣起法的規則生滅變化。因此,所有物象也不是由單獨一個主因而決斷,或是宿命不可改的。因為"因"是要依靠眾緣才能成就,而"緣"的聚散,是會受到我們後天心智抉擇和意志毅力所影響。
若我們能對緣起法和緣生法有正確的理解,就不會再問:"我們前世是什麼?是有是無?"又或 "我來世將生到何處?做什麼人?" 因為前世今生、今生來世,都只是有因果的關係,而並無一個不變的我(某甲)的個體或靈魂從一生跑到下一生。況且,一切生死都是緣於有無明等十二種因緣條件相依而產生的,同是沉淪於一無了期的苦海。但若無明滅,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輪轉也自然息滅。這究竟的解脫方法,就是佛陀留給眾生最大的禮物。
1. 《雜阿含經》第287經。[back]
2. 無明:請參閱第十二課〈十二因緣 —— 離苦的根據〉。[back]
3. 《雜阿含經》第296經。[back]
4. 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經文節自《雜阿含經》第296經。意思是說 "緣起法"的道理(此法),無論是有佛出世與否,也是恆常安住於十方世界(法界)。[back]
5. 相依相對,互為因緣而有:事物的出現須要依靠其他因緣的配合和支持(例如,我們的五臟六腑都是相依相助,和合相處而得生存),或是相對照之下才能建立意義(例如,是非、正邪、大小都是相對之下才有意義)。[back]
(一) 佛陀以什麼態度來探究緣起法?你對佛陀這個態度有什麼看法?
(二) 試述緣起法和緣生法的關係。為什麼緣起法是不變,而緣生法是恆常在變?
(三) 依據緣起法的道理,人生可以改進嗎?請舉出生活例子。
(四) 你認為三歲時的你,與現在的你,是一個人抑或兩個人?為什麼?
‧ 印順法師:《中觀今論》(正聞)
‧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緣起》(香光書鄉)
‧ 聖嚴法師:《佛教入門》(法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