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

第六課《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

第六課《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

1. 課文內容 (Last updated: 2004/08/09)

2. 相關資料
相關資料(一)

相關資料(二)

 

第六課‧《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選
《優婆塞[註1]戒經》淨三歸品[註2]
引 言

《優婆塞戒經》,又名《善生經》、《優婆塞戒本》。北涼曇無讖 (公元385-433)譯。在經文中,佛陀為善生長者解說在家信眾受持三皈五戒等義理。本經分二十八品,說明菩薩之發心、立願、修學、持戒、精進、禪定、智慧等。特別在受持品中,除了說明在家菩薩應受持五戒外,更提出大乘獨有之戒法。由於本經闡說大乘戒,因此特別受漢傳佛教重視。

經 文

善生言:"世尊!何因緣故受三皈依 [註3]?云何名為三皈依耶?" "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 [註4] 之樂,以是因緣受三皈依。如汝所問,云何三皈依者,善男子!謂佛、法、僧。佛者:能說壞煩惱因 [註5],得正解脫。法者:是壞煩惱因,真實解脫 [註6]。僧者:稟受壞煩惱因,得正解脫 [註7]。或有說言:即是一皈?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分別者 [註8]。如來出已則有分別,是故應當別皈依佛。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有受者 [註9]。佛弟子眾能稟受故,是故應當別歸依僧。正道解脫 [註10] 是名為法。無師獨覺 [註11] 是名為佛。能如法受是名為僧。……"

分 析

此段經文乃佛陀為善生長者解說:為什麼要受三皈依?什麼是三皈依?佛陀指出:佛法僧三寶都是與斷除煩惱和痛苦有關。"佛"是能為眾生解說斷除煩惱和痛苦的方法,究竟解脫的大成就者。"法"是能斷除煩惱的因,出離生死苦的憑據。"僧" 就是繼承正法,修持斷除煩惱的因,而達致真正解脫的出家修行者。

有人問:如是的三皈依,不就是以"法"之壞煩惱因為主嗎?那麼只要皈依"法"不就夠麼?佛陀答:法是真理,佛出不出世都恆常遍於世上,可是無人認識,更無人能為眾生解說。佛陀出世,自證究竟離生死正法,得壞煩惱因,更慈悲為眾生解說,所以應該皈依佛。僧是"法"的繼承和受持者,若無僧人,正法就斷滅,所以亦應該皈依僧寶。

註解

1. 優婆塞:梵語之音譯,指親近奉事佛、法、僧三寶,受持五戒之在家男修行人。[back]

2. 《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第二十。北涼,中印度 三藏曇無讖譯。[back]

3. 三皈依:指歸敬依投於佛、法、僧三寶。皈依之梵語含有救濟、救護之義,即依三寶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攝導皈依者,使能止息無邊之生死怖畏,而得解脫一切苦。皈,有回歸之義,即捨離邪師而歸投明師;依,依憑、依靠之義,即憑心之正覺而得解脫。[back]

4. 寂滅:有煩惱熄滅、生死束縛解除、究竟安樂自在的含意。[back]

5. 壞煩惱因:能破壞煩惱的方法,即正法。[back]

6. 真實解脫:能出離生死苦海而得證究竟的解脫。[back]

7. 正解脫:正確真實的解脫。[back]

8. 無分別者:無人能明瞭及為眾生分別解說。[back]

9. 無有受者:沒有人依法受持修行。[back]

10. 正道解脫:正確而能趣向解脫之道。[back]

11. 無師獨覺:毋須他人指導教授而能覺悟究竟的真理。[back]

練習

(一) 為什麼我們要受三皈依?

(二) 為什麼不可以單獨皈依"法",而應該皈依"佛法僧三寶"?

課外閱讀

‧ 太虛大師:《優婆塞戒經講錄》(佛陀教育基金會)

‧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法鼓文化)

 

皈依三寶的意義

 

聖嚴師父著

 

果茂 整理

 

目錄

 

為何要皈依三寶
什麼是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方法
皈依三寶的利益

《一》為何要歸依三寶

我們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沒有歸依過的;因為,歸依了三寶的人,固然會燒香拜佛,但會燒香拜佛的人,則未必已曾受過三歸的儀式。雖然未曾歸依三寶,他們卻依然自稱是佛教的信徒,我們自也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

有人主張:信佛只要心誠,何必一定要歸依﹖這種觀念,乍聽似有道理,實則不合要求。比如學生求學,首先要辦註冊的手續,否則的話,校中不會有其學籍,即使勉強旁聽,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一個正常情況下的學生,必定是按照學年學程,而逐級晉升的:最初進小學,先註冊;進中學與大學,除了註冊,還得舉行考試,看其是否有此求學的能力,但是不進小學便想取得大學文憑,乃至取得博士的學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要信佛,應從歸依三寶著手,歸依三寶雖為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三步來﹖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歸依三,是最先的基層;往上還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一切戒皆以歸依三寶為根本。歸依三寶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捨一切眾生,故對請求歸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別寬大:六道眾生,除了地獄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無暇歸依三寶之外,其餘的不論人、天、神、鬼、畜,只要發心歸依,佛教無不接受,這也正像凡是學齡已屆的兒童,不論貧富貴賤,智愚俊醜,不假入學的甄別,一律可以進入國民小學就讀。如要再進一步,就要講求資質的揀擇了。

還有人以為自己已有看經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探求他們的成佛之道,所以不必歸依,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這在理上說,似乎可以通融,但從事相的規制上說,那就錯誤了。佛經是由佛陀所說(也有是出於佛的弟子們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篇,傳之後世;如說只知佛經而忽略了說法的佛寶,以及流傳法寶的僧寶,充其量,只是歸依了法寶,這是忘恩的行為!佛教雖以法寶為主──解脫之道皆由法寶之中流出,但是法寶的產生,必須佛寶與僧寶為之完成,所以三寶是不能分開的。

如果講到制度或規式,信佛而不歸依三寶的人,就等同一個愛好中國風土文物的外國人,跑到中國居住下來,並不申請變更其原有國籍的登記,便自稱他是中國的國民。他或可能受到中國人的歡迎,但他終究不是中國人;他可以盡其中國國民的義務,但終不能享受中國國民的權益。同樣的,一個不受歸依而又自稱是佛教徒的人,他雖或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處,但終不能獲得身分上的印證。這不是多餘的執著,乃是必需的手續。故在佛經中說,世人雖然行善,終不能破壞先世的惡業,若能受了三歸依戒,便能破壞先世的惡業。

受歸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間題。受歸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裏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歸戒體,戒體須由已先受了歸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所以三歸依,不得在佛菩薩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歸依的莊嚴性和重要性了。

如說,不受三歸依,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信佛法,而不禮僧寶,他根本先就違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寶不能分家,強予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否則,既然信奉三寶,何不歸依三寶呢﹖

另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對佛教頗有好感,他們卻不願意馬上歸依三寶,他們唯恐歸依之後,會受到約束,或者歸依之後會無法擺脫,所以他們存著觀望的態度。他們把歸依的意義,看同男女之間的婚姻一樣,未到有了相當的認識之時,不敢貿然婚嫁,否則,如果彼此的性格不合,興趣不投,難免造成終身的痛苦。其實,歸依三寶,與男女間的婚姻問題,完全是兩種性質的兩回事!比如,我們要學任何一種技藝,無不需要投師請益,如其不然,便難成為第一流的專家。投師的好處,是在承受老師的所學與所長,老師也是承受於老師的老師,甚至累積數百千年的經驗於老師之身,我們投師學習,也就繼承了數百千年的寶貴經驗。但是學了一種技藝之後,我們未嘗不可學而不用,即使在學習期間,感到與自己的興趣相左,也未嘗不可立即輟學;學成之後,固可不妨追隨老師以至終身,但也何嘗不能離開老師而獨立門戶﹖至於歸依三寶,也與投師學藝相似,要想多懂一些佛法,應從歸依三寶著手,如果僅僅觀望,終究是站在門外,想在門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打妄想。佛門不是牢籠,而是解脫大道,歸依之後,如會受到約束,佛門也就不能稱為解脫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歸依三寶,並自歸依開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如由於根機的差別,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不能如法遵行者,歸依之後,是許可去信其他宗教,或者不再信任何宗教;而難得的是出離佛門之後,佛教的慈悲之門,仍然永遠開著,隨時歡迎浪子的回頭。

因此,我要奉勸一切的世人,都來歸依三寶。無論你已信了佛教,或者準備來信佛教,或者站在佛教的門外觀望,乃至你已是一個其他宗教的信徒,不妨請你暫時放下你的成見或原有的信仰,試著來歸依三寶,你將必能得到實益,並也不會失去你的自由。如真的歸依三寶之後,除非有魔障遮心,否則是不會退出三寶之門。

《二》什麼是歸依三寶

歸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歸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歸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歸依,所以歸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

小孩子歸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產生,便是出於歸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歸投信賴而能產生安全感的行為,均可稱之為歸依。

準此而言,兒女信賴父母,學生信賴老師,企業家信賴預算,下屬信賴長官,宿命論者信賴命運,乃至獨夫信賴武力,政客信賴謀略,貪夫信賴財產等等,皆有著或多或少的歸依的成分。換句話說:凡是由信仰而能產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歸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稱為歸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稱為歸依了。

不過,講到歸依的真義,凡是不究竟不著實不可靠的信賴與信仰,均不得稱為真歸依。比如有了大水災,人可攀上樹巔,爬上屋頂,走上小丘,但是水勢大了,風浪急了,水位漲了,樹會倒,屋會塌,小丘會淹沒。所以,在這樣的情況與環境下,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大家是否應該登上高山呢﹖相信除非他是白癡,否則絕不會放棄此一求生的機會。因為高山所能產生的安全效果,遠非樹木、屋頂與小丘所能相比呀!

那麼,凡是能夠認清世事無常的人,能夠明白一切世相皆由對待相因而成的人,他就能夠了解:父母、老師、預算、長官、命運,乃至武力、謀略、財產等等,雖可產生暫時的安全效果,但終不能絕對可靠與永久可靠。父母會死,老師的知識會落伍,預算會超額,長官會調動,命運靠不住,至於武力、謀略與財產,更是如幻如煙了。今日的南面之王,可能就是明日的階下之囚;今日的百萬富翁,可能也是明日的陋巷之丐。

至於信仰其他的宗教,可以生天,但卻未必由於信仰而決定生天。比如基督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寵愛的,任你信得如何懇切,也不會成為天國的選民。再說,在佛教的層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級的宗教,他們的最高理想,總不會超出生天的範圍。天在佛教之中,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輪迴之中。天上的壽命雖較人間為長,但亦有其限度,天福享盡,死後還墮,故其終非可靠的歸依之處。唯有歸依佛教,才能使人漸漸地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佛教的總體,便是佛法僧三寶。

實際上,歸依的傾向,固應先由歸依身外的三寶開始,歸投三寶,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脫道。但當走進了涅槃(解脫)之城,自身的當下,也就是理體的三寶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歸依三寶的目的,正是在於尋求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三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為眾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歸投向三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歸依。只可供人暫時歇腳的處所,絕對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歸依,否則便像騎著泥牛過河,剛下水時,或可有些安全的錯覺,一經下水,泥牛自身難保,豈能供人作為渡河的工具呢﹖

什麼叫做三寶﹖佛法僧,何得稱之為寶﹖這是很要緊的。一個人要想信佛,必須先來歸依三寶,但在歸依之前,又必須先要了解三寶的大意,否則,莫名其妙地歸依,便不得稱為真正的歸依。正像我們投考大學而在大學之中求學,如果不知那所大學的名稱是什麼,那便成為笑話。但是,我們不用諱言,今日的三寶弟子之中,接受歸依之時,未必已經明白了三寶的大意,歸依師們也未必開示過三寶的大意。說起來,這是可恥的!

三寶就是佛法僧,因為在佛法僧中,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並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極無限,無邊無際。世間以金銀珠寶的價值高、功用大,所以稱之為寶;佛法與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於世出世間的,所以更可稱之為寶了。由於三寶的化導,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間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間離苦得樂。所以三寶是寶並且是超出於眾寶之上的眾寶之寶。

三寶的種類,古來有很多種的分別法,從大體上說,不外由於事相和理體的不同。現且分為兩大類:

1. 從事相上說,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

2. 從理體上說,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

未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先,首應知道三寶的涵義: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法是法則,有軌範使人理解與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眾,於事於理和合相處。

所謂住持三寶:
1. 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燒、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繡、紙繪的佛像,便是佛寶;

2. 凡是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寶;

3. 凡是剃頭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寶。因為佛陀入滅之後的佛教,端靠這一類的三寶,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所謂化相三寶:
1. 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滅的階段中,釋迦便是佛寶;

2. 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

3. 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

這是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寶。

所謂一體三寶:即是佛法僧三寶之中,各各皆具三寶的功德:
(1)佛有覺照之能,所以是佛寶;佛能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所以是法寶;佛無違諍之過,所以是僧寶。
(2)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是佛寶;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寶。
(3)僧有觀照之智者,為佛寶;僧有軌持之用者,是法寶;僧為和合之體者,是僧寶。

所謂理體三寶:是說一切眾生,各各本具之三寶,這有兩類:
(1)從修證上說,凡夫皆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為般若,業即成為解脫,苦即成為法身;般若為佛寶,解脫為法寶,法身為僧寶;
(2)從理體(真如)上說,能觀之理為佛寶,所觀之事為法寶,事理一如為僧寶。

其實,三寶雖分四類,只有兩種性質:不出事理的兩面。事相的三寶,是現實的,所以也是比較易懂的。理體的三寶,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經開悟,已經證得了自性真如,否則總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卻是我人的究竟歸依處。為使讀者更易了解起見,抄錄一段印順法師對此的解釋
如下,以供參考:

「論究到真實的皈依處,是三寶的真實功德,這在古來,又有好多分別,現在略說二類。

1. 佛的無漏功德是佛寶:依聲聞來說,是五分法身(聖嚴案: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說,是無上(四智)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

正法或涅槃是法寶。

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是僧寶:依聲聞乘說,即是四雙八輩(聖嚴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稱為四雙八輩)的無漏功德;依大乘說,是菩薩,攝得聲聞、辟支佛的無漏功德。

2. 大乘教所說: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攝得體相業用),是佛寶;

少分顯現清淨法界的,是僧寶;

編十法界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的法界(或名真如、實相等),是法寶。平常所說的一體三寶、理體三寶、常住三寶,都不過此一意義的不同解說。」(《成佛之道》二九頁)

我們看了這段文字,如果沒有一點佛學的基礎,還是不懂的;不過我們終究還是凡夫,能夠理解理體三寶的,當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麼只信事相的三寶,信到某一階段之後,理體三寶也就自然顯現了。正像我們尚未到過太空旅行之前,對於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作詳細的報告,我們所知,總是隔閡,乃至失真的,唯有親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們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寶,已經夠了。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沒有住持三寶,無以顯現理體三寶;沒有理體三寶,住持三寶也無以安立。住持三寶是理體三寶的大用;理體三寶是住持三寶的全體。信仰佛教,應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信仰住持三寶的目的,乃在追求理體三寶的顯現(發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已未證理體三寶,便以只信理體三寶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寶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墮的行為了!

我們凡夫所能見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寶,事相中的化相三寶,祇在佛陀住世時才有,佛滅之後,僅有住持三寶。然在三寶之中,雖以佛為最尊最貴,法為最高最勝,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滅之後,佛教的道埸,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寶來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為軸心;佛陀入滅後,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應以僧寶為依歸;恭敬三寶,也應以僧寶為著眼。僧人之中,固有龍蛇混雜,我人歸依,不妨擇善而從,但於恭敬供養之心,則應一律平等。佛經中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為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別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評。

至於歸依三寶,前面說過,乃是信佛學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進佛門之後,並不能拋棄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漸升高,逐漸擴大。級級升高,層層擴大,三歸依,便是此一道業建築的磐石,所以,歸依三寶的種類,共有五等:

1. 翻邪三歸───最初進入佛門。

2. 五戒三歸───信佛之後加受五戒。

3. 八戒三歸───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

4. 十戒三歸───沙彌(尼)受十戒。

5. 具足戒三歸──比丘(尼)受大戒。

因為,凡是受戒,必有三歸。最初入佛,固須三歸;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歸為得戒而納受戒體,式叉犘那戒、比丘比丘尼戒,雖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沒有不行三歸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在懺悔與發願之前,也必先受三歸。因此,雖說三歸不是戒,卻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實三歸之中含有戒義)。

三歸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課誦,皆有三歸,一切佛事的終結,也都應以三歸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區,他們把三歸看得特別重要,以唱三歸作為行持,也以唱三歸為人祝願。

《三》歸依三寶的方法

我們既已明白了歸依三寶的概念之後,就應該來歸依三寶了。

至於歸依三寶的儀節,在佛陀的當世,因為受歸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什麼儀節。比如釋迦世尊的第一個三歸弟子,耶輸伽的父親,在佛前如此說:「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這樣一說,便算受了三歸依。

照實際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還沒有比丘僧寶,佛為兩個商人及龍王授歸依,即唱三歸,要他們歸依未來僧。可知三寶是一體,歸依佛歸依法而不歸依僧,便不成其為歸依。

歸依三寶的詞句,實在是很簡單的,但在歸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向來受歸依的人,都是在歸依之時,由歸依師念一句跟一句,有的人由於歸依師口齒不清或由於自己心情緊張,歸依之後竟還不知道歸依詞的內容是什麼,按理說,那樣的歸依是不成其為歸依的。

歸依詞共為三歸三結,現在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說三遍之後)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也說三遍)

前面三歸說三遍,便是三歸依戒的正授,後面的則為三歸的三結。歸依的緊要關頭,便在三說三歸的正授之時;納受三歸依的無作戒體,也就在此正授之際。最好能於正授三歸之時,作一種觀想:說第一遍三歸依文的時候,由於自己的發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動,並有功德之雲,從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說第二遍三歸依文的時候,十方湧起的功德之雲,徐徐匯集於自己的頭頂上空,結成華蓋之狀;說第三遍歸依文的時候,此一雲集的華蓋,即成漏斗之狀,緩緩下注於自己的頂門之內,遍滿於全身,並由身內擴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隨著功德雲的擴展彌蓋,而充塞於十方世界──到此為止,自己納受了三歸的戒體,自己的身心,也跟戒體的功德一樣,與宇宙同等體量了。試想,如此的歸依,該是何等的神聖和莊嚴啊!

如果不能作如此的觀想,最低限度,也得將歸依詞聽得明明白白,說得清清楚楚這是絕對不能馬虎的。所以弘一大師曾說過一段非常懇切的話,現在抄錄如下:

「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時,最重要點有二:
1. 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

2. 當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決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緊要,應十分注意;以後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歸依。」(見《律學要略》)

以此可見,三歸雖然簡單,要想如實得到三歸的戒體,卻也並不容易。我們相信,準此而論,如今有許多的三歸弟子,是沒有得到三歸的,如果自知沒有得到三歸,不妨請求各自的歸依本師或另請他人,重新增授一次。這在集體數十人或數百數千人的大規模歸依儀式中,是最不可靠的,唯其種種善根而巳。

從宗教情緒的養成和培植上說,受戒的儀式愈隆重,愈能激發虔誠之心;受戒的要求愈嚴格,愈能使人生起神聖莊嚴之感。求受三歸,本來只要請求一位歸依師,在佛前三說三結便可。為了鄭重其事起見,明末南京寶華山的見月律師,編了一部《三歸五戒正範》,那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的,這本書直到現今,仍在流通,並且仍為大多數的歸依師們作為藍本。

在三歸正範中,共有八個項目:

1. 敷座請師──由受歸依者為師敷設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歸依師陞座。

2. 開導────開示三歸依的意義。

3. 請聖────迎請十方三寶,證明受歸,以及護法龍天,監壇護戒。

4. 懺悔────懺悔往昔業障,以求身口意的三業清淨,之後,納授無雜無染的三歸戒體。

5. 受歸────三歸三結,並發三誓。

6. 發願────發無上菩提之心,願度一切眾生。

7. 顯益勸囑──說明三歸的功德殊勝,並囑依教奉行。

8. 回向────將此受歸的功德,回向給一切沉溺的眾生,速脫生死,早生佛土。

說起來,受三歸依,唯有如此,才算鄭重其事而圓滿究竟。唯此三歸正範,以目前來說,也不切於實用,因為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雖然行文典麗高雅,如果歸依師食古不化,陞座說歸依時,照本宣讀,那對受歸依的人是無法吸收的,既然無法吸收,也就不得歸依了。所以弘一大師對此,也有批評:

「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三皈五戒正範,所有開示多用駢體文,聞者萬不能了解,等於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見《律學要略》)

若就實用而言,在三歸正範所列的八個項目之中,簡直可說是缺一不可的。比丘不得站立著為白衣說法,所以要敷座;示知三寶的意義,所以要開導;歸依師是代表三寶為人授歸依,故應請聖;為求重新做人,故應懺除前愆;三歸三結與三誓,是受歸的重心,故為在所必行;三歸共分三品:發心自度度人者為上品,只顧自脫生死者為中品,只求不墮三塗而仍生在人天者為下品,所以勸導發心,也是必要的;為增精進之心與堅固之志,顯益勸囑,也是應該的;為了養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懷,功德回向一切眾生,也是對的。

在此我想指出一點:原始佛教,沒有大小乘的區別,但卻偏於小乘形態的。所以在律中的三歸,非常簡單,除了三歸依詞,沒有其他。佛教到了中國,一切匯歸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來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項目,但是這種增加,都是好的,並非壞的。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歸,為大乘行門,自也可以不用發願及回向等項目了。

如果受了時間與環境的限制,也不妨將三歸的儀節簡化,現在,我且試擬一個簡式如下:

歸依師禮佛坐定之後,受歸依者雙膝長跪,兩手合掌。歸依師略為開示歸依三寶的意義之後,即教受歸依者念悔過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便是三歸依的正授與三結: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僧。」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歸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天魔外道。我某甲,歸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說。我某甲,歸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徒眾。」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後,教發四弘誓願:

「我某甲,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某甲,煩腦無盡誓願斷。我某甲,法門無量誓願學。我某甲,佛道無上誓願成。」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歸依師略示歸依的功德,並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歸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諸佛淨樂土。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至此歸依功德圓滿,歸依師下座禮佛之後,受歸依者,禮謝歸依師,普通三拜,實則禮佛禮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擬的簡式歸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歸依者,能夠領受即可。

其中應該說明的,是三歸三結下面的三誓:「不歸依天魔外道」,「不歸依外道邪說」,「不歸依外道徒眾」。由此三誓的建立,三歸也就有了戒的性質和作用了。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學說,雖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覺者,所以歸依了佛,不必再歸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寶藏,歸依奉行,必能離去(欲)苦而得安樂,所以不必再歸依外道的邪說;僧是最能傳授清淨之道的師表,所以不必再歸依外道的徒眾。此三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經進入正道的人,再去誤入歧路而立的。至於受了三歸依之後,如果為了維護家宅、財物、國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只要不存歸依之心,仍可不失歸依,若存歸依之心,便失歸依。再說到戒的問題,歸依了三寶之後,的確有一些應該戒禁的事項。上品歸依者,三寶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歸依者,也應只食五種淨肉(不疑為我殺、不見殺、不聞殺、自死、鳥獸食殘),並且不得作屠業、酒業、淫業、賭業等的作惡行業,每年的正五九月,每月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要持戒齋。若能如此,則在當來彌勒佛的初會之中,便可得到解脫。

歸依三寶,另有一個非常要緊的觀念,必須明白:我們歸依三寶之後,即是歸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寶,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寶,第二句是一切僧寶,第三句是代表無上的法寶。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體與事相的三寶。我們現在是以事相的為主,所以應該恭敬供養一切佛菩薩的聖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牟尼,我們的本師僧是歸依師,為了報恩,偏重於本師佛與本師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師佛為佛,其他諸佛就不是佛,那是違背佛教的;同樣的,如果只敬歸依師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對的。正像否定了千萬椿善舉,而只肯定一椿善舉;只種一塊田,而荒蕪了千萬塊田,這不啻為愚癡的作為!

《四》歸依三寶的利益

歸依三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現世樂,可以求得後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靜的究竟樂。綜合起來,約有八種:

1. 成為佛的弟子。

2. 是受戒的基礎。

3. 減輕業障。

4. 能積廣大的福德。

5. 不墮惡趣。

6. 人與非人均不能亂。

7. 一切好事都會成功。

8. 能成佛道。

如要分別舉例,佛經之中,實在太多,現在選擇五條,用語體文譯述於下:

* 人若歸依三寶的話,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大得不可窮盡。譬如有一個寶藏,全國人民,搬運七年,搬之不盡,三歸功德,比這還要大到千千萬倍。(《優婆塞戒經》

* 過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完後,身體也變得衰敗不堪,同時壽命也將在七天之後終了。他自己知道,命終之後,將在豬中投胎,所以恐慌極了,於是請教天主,但天主也沒有辦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歸依三寶,死後不唯免墮豬胎,得生人間,並逢舍利弗,請佛說法,因此而證得聖果。(《折伏羅漢經》)

* 過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天福盡了,還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歡樂,都離開他了,美麗的天女,不再親近他了,本來是威威堂堂的相貌,現在變得毫無氣色了,他的身體,既衰弱,且垢穢不堪,兩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他也看到,他將生到豬胎中去,因此躺在地上,哀傷、流淚、訴苦。此事給天主知道了,指示他誠心歸依三寶,教他口念「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歸依了三寶。七天的本限一到,他便死了。天主為想知道,他死後究竟生到何處去了,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了所能看到的所在,都無法看到那個天子的下落。只好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說:「已經由於歸依三寶的功德,轉墮為升,升到兜率陀天去了,你們天人,只能看下面,看不到上面的。」(《嗟 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 如果東西南北的四大部洲之中,全數都是二乘果位的聖人,有人盡形壽供養,乃至為其一一造塔,那個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計量的,但遠不如歸依三寶功德。(《校量功德經》)

* 過去有一位莎斗比丘,專誦三寶之名,經過十年的歲月,便證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木 子經》)從上面所舉的五例,便可知道歸依三寶是極為難得的事。同時,佛陀也曾說過,只要有人歸依三寶,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並且希望受了三歸以後的弟子,將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寫下來,隨身攜帶,便可辟除邪惡,出入無畏。現在不妨將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照抄如下,以備行者應用:

1. 彌栗頭不羅婆(善光),主疾病。

2. 彌栗頭婆呵娑(善明),主頭痛。

3. 彌栗頭婆邏波(善力),主寒熱。

4. 彌栗頭抗陀羅(善月),主腹滿。

5. 彌栗頭陀利奢(善見),主癰腫。

6. 彌栗頭阿婁呵(善供),主顛狅。

7. 彌栗頭伽婆帝(善捨),主愚癡。

8. 彌栗頭悉坻哆(善寂),主瞋恚。

9. 彌栗頭菩提薩(善覺),主淫欲。

10. 彌栗頭提波羅(善天),主邪鬼。

11. 彌栗頭呵裟帝(善住),主傷亡。

12. 彌栗頭不若羅(善福),主冢墓。

13. 彌栗頭苾闍伽(善術),主四方。

14. 彌栗頭伽隸裟(善帝),主怨家。

15. 彌栗頭羅闍遮(善主),主偷盜。

16. 彌栗頭修乾陀(善香),主債主。

17. 彌栗頭檀那波(善施),主劫賊。

18. 彌栗頭支多那(善意),主疫毒。

19. 彌栗頭羅婆那(善吉),主五瘟。

20. 彌栗頭缽婆馱(善山),主蜚尸。

21. 彌栗頭三摩馱(善調),主注連。

22. 彌栗頭戾褅馱(善備),主注復。

23. 彌栗頭波利陀(善敬),主相引。

24. 彌栗頭波利那(善淨),主惡黨。

25. 彌栗頭虔伽地(善品),主蠱毒。

26. 彌栗頭毗梨駝(善結),主恐怖。

27. 彌栗頭支陀那(善壽),主厄難。

28. 彌栗頭伽林摩(善逝),主產乳。

29. 彌栗頭阿留伽(善願),主縣官。

30. 彌栗頭闍利陀(善固),主口舌。

31. 彌栗頭阿伽頭(善照),主憂惱。

32. 彌栗頭阿訶婆(善生),主不安。

33. 彌栗頭娑和邏(善至),主百怪。

34. 彌栗頭波利那(善藏),主嫉妒。

35. 彌栗頭固陀那(善音),主咒咀。

36. 彌栗頭韋馱羅(善妙),主厭禱。

上面所抄的三十六位善神,出於《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該經說,凡是受了三歸的人,就有四王天王派遣他們來為之護持,同時,此三十六位神王,各各還有萬憶恆河沙數的鬼神,為其眷屬,輪番護持受了三歸的人。如能書寫神王名字,帶在身上,那是最好。其中第二十四及第三十四的兩音譯名字相同唯其意譯不同,當無妨礙。

不過,我們應當知道:歸依三寶,雖可求得現生的平安與快樂,歸依三寶的最終目的,乃在回到三寶的懷抱,並使自己也成為三寶──皆可以成佛,切不要自暴自棄。

 

三歸傳授

 

一九九二年淨空法師講於新加坡

 

今天為大家傳授三歸依,首先要把三歸依的意義認識清楚。由於近代佛法的承傳發生了許多誤會,我們必需要辨別清楚,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佛法究竟是什麼?它是不是宗教?嚴格地來說,佛法是佛陀對於九法界有情眾生的教育,它不是宗教。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學(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發表過一次講演,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次講演曾經震撼了當時的佛教界,歐陽先生所分析的非常有道理。這一篇講詞經過王恩洋居士的記錄流傳於世,最近我們在臺灣也翻印流通,提供給諸位作研學的參考。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目的、方法、宗旨又何在呢?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佛教教育的宗旨,如果用佛學名詞來說,就是般若經典裏面常講的「諸法實相」。這一句話要用現代話來講,諸法就是一切法;換句話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佛教教育的內容,就是教我們認清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諸位想想,這個重要不重要?世間教育,只說到人生宇宙的一部分,還未見得真實,多半在摸索、在探討,不敢驟然下結論。宗教也不能包含我們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的局部。由此可知,佛教教學內容範圍之廣大精深,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

我們生活的空間,不僅限於現前的一個都市、一個地區,乃至於這個地球;地球之外還有太空,太空之中有無量的星球,許許多多的星球有生物,有比我們更聰明、更高等的生物,這一切全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除空間之外,還有過去,還有未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今天我們教育的範圍沒有討論這樣廣泛,即使儒家所講的教育,始從懷胎終至老死,直到慎終追遠。儒家是一世的教育。它的教育範圍,講到人道,充其量講到天道。孔夫子說天,說鬼神很少,人道說得很詳細。而釋迦牟尼佛把六道的情況給我們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所謂聲聞、緣覺、菩薩、佛,總稱為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我們活動的範圍,我們都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

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認清楚了,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自然就跟從前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從前認不清楚,迷惑顛倒。所以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這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講的造業。造業當然有果報,所謂善業有善果,惡業有惡報,果報都是自己造作的,自己必需要承受,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代替的。由此可知,佛弟子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明瞭之後,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可多了,說不盡啊。第一個好處就是從今而後不再造業了。不造業就沒有三途六道的果報。沒有果沒有報,那到哪兒去了?這就是佛在經典上常說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是果,是報。如佛所說:四聖法界是果,都是修行證果的人;六道是報。六道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又如水災之因是貪欲,火災之因是鎮恚,風災之因是愚疑,地震之因是心地三毒不平所生的。就六道來說,三善道是果,三惡道是報。這是把標準降低,所以這個標準是可高可低的。明瞭之後不再造業,至少不再造惡業。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在這一生,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能不能得到呢?從理論上講,應該是統統可以得到。同學們,唯獨佛陀教育會給我們百分之百圓滿的結果。假如我們把這一樁事看清楚了,才知道佛教教育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佛教育的範圍是盡虛空扤法界,當然超過了國界,超過了種族,超過了黨派,也超過了宗教。換一句話說,九法界有情眾生,人人都應當修學,都應當接受。

宗教徒學佛,從釋迦牟尼佛當時,我們在經典裏面就看到很多。「大方廣佛華嚴經」裏面,我們就看到許多不同的宗教徒,都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來求學。像五十三參的勝熱婆羅門—婆羅門是印度的宗教—是宗教徒。他是婆羅門宗教裏的學者,也是他們教徒的老師。就像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一樣的身份。又如扤行外道等。地藏經裏講的婆羅門女,是婆羅門教的一位女子,也都在佛門裏修學,他們同樣證得阿羅漢的果位,證得菩薩的果位。從這些地方來看,就曉得佛教確實超越宗教,任何宗教徒都可以學佛。在佛陀教育裏,阿羅漢是第一個學位,就像我們現在一般大學的學士學位,他可以得到這個學位。菩薩是高一級的學位,像是碩士學位,他也可以得到。佛是最高的學位,像是博士學位,他還是可以得到,也就是說他能成佛。他無需改變他所信奉的宗教。就像我們進學校去念書一樣,我們到國外留學,我不需要改變我的國籍,我不需要改變我的種族,我也不需要改變我的宗教信仰,我是來求學的。佛教是教育,諸位要記住,阿羅漢、菩薩、佛,都是佛陀教育裏的學位名稱。九法界一切眾生,只要發心向佛陀學習,都可以平等獲得。當我們認識清楚,真正理解了。我們就應當發心求學,願作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中國人俗話常說的,既然要來求學,那先要正式的拜老師。老師就把你修學的方向、修學的綱領、修學的目標傳授給你,這就是「傳授三歸依」,所以三歸依就是正式拜老師。

我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是根本的老師,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一直傳到今天,代代承傳。我們始終不忘本,不忘記這位根本的老師。實在講,所有佛門弟子只有一個老師。過去老師的學生,在我們之前,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今天也以釋迦牟尼佛為老師,我們跟他們的關係是同學的關係。像諸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他們都是佛的學生,是我們的學長。當然他有能力教導我們,我們也可以把他看作老師來看待,來尊重。但真正的身份,他是我們的校友,是我們的學長,我們是他們的學弟。這些關係也要辨別清楚。不能把佛、菩薩、阿羅漢當作神明來看待、來祈禱,那就錯了。

佛法的修學目的何在呢?佛在經論裏面常常教我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的音譯,在當時五不翻的體例裏屬尊重不翻。這句話很重要,我們非常尊重,所以保留它的原音,用音譯,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的意思。這是學佛人希望得到的目標。學佛首先應知我們想學的是什麼?學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學的是要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你本來有的。「華嚴經出現品」裏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真正平等,一切眾生,不但指人天,所有一切動物、蚊蟲、螞蟻也是眾生,餓鬼、地獄也是眾生,統統都有跟佛一樣圓滿的智慧。那麼現在為什麼沒有呢?這智慧跑那裏去了?佛跟我們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破了。也就是說我們本來是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有妄想、有執著,才把自己的本能失掉了。這不是真正失掉,如果真正失掉,那就不叫本能了。那到底是怎麼失掉?它確實存在,是迷失了。因此,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告訴我們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說得很好。「本覺」就是如來智慧德相,這是我們本來有的。本來有,當然可以證得。這使我們建立了信心,也就是說我們能夠恢復本能圓智,能夠達到這個願望。

「不覺」就是佛講的妄想執著。妄想執著本來無啊!本來沒有,一定可以斷得了。本來有的,一定可以證得。這使我們對成佛道、斷妄想、破執著的信心就具足了。所以說,事實的真相要不能明瞭,我們總是懷疑。佛道,我們這些罪業深重的凡夫能證得嗎?我們的煩惱、習氣、無明這麼重,能斷得掉嗎?今天佛菩薩真誠慈悲為我們宣說,本有的,一定可以獲得;本來沒有的,一定可以斷掉。理是沒錯,可是事實上又該怎麼辦呢?事實上就是要講究修行了。

理是講的性德,本性裏面的德能確實是具足的,可是今天我們畢竟是有障礙。好像天上有太陽,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有雲層遮蓋,我們看不到太陽,這也是事實啊!雖然看不見,太陽確實有,不是沒有。只要把雲層去掉,陽光就現前了。我們的性德就像太陽。只要把妄想執著的雲層去掉,這一層功夫叫修德;你有修德,你的性德才能夠現前。性德雖有,沒有修德,就是六道凡夫,權教二乘。性德雖然本具,還是要輪迴,還是有生死,還是要受種種的苦痛,可見修德是非常重要的。

修什麼?怎麼個修法?初進佛門來求授三歸,就是請求善知識將佛教的修行綱領傳授給我們。知道自己修的是什麼。「三歸依」:歸是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佛家常說:「回頭是岸」。中國古人講:「回首如意」!你看中國作的「如意」,那個如意頭是回過來的。從前做大官、大富長者們手上常拿個如意,拿個如意是為什麼?是常常提醒自己,要回頭,知道回頭啊!所以如意拿在手上,是叫你看到它,就知道回頭,「回頭是岸」。從那裏回頭呢?三歸依第一是歸依佛,這是講的三寶、修行的三寶。第一是佛寶。佛是什麼意思呢?佛是覺悟的意思。佛陀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換句話說,是教我們從不覺,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要依覺悟。同學們仔細想想,我們今天發心學佛,我要來求受三歸依,你想想你有沒有覺悟?你要沒覺悟,你就不肯回頭,你就不肯來學佛。所以學佛,來求受三歸依,就是覺悟!你看街上那麼多人,你叫他,他為什麼不肯學佛?他為什麼不肯受三歸依?他還沒覺,他還迷惑顛倒。所以發心學佛,發心求受三歸依,就是覺悟的開始。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給我們講三歸依,他不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不講這個三寶。我們推測他老人家的用意,大概是佛法傳到中國,年代太久了,怕一般人提到佛、法、僧,會產生一個錯誤的觀念,講到佛,就會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說到僧,馬上想到出家人,這不是真正的歸依處。三歸依講的佛,是自性佛,就是你自性的覺悟,也就是本覺。馬鳴講的「本覺本有」,你要依你本有的本覺,這就對了。你不能依你的錯覺,不能依你的不覺。你從你的錯覺,從你的不覺,回過頭來,依你本有的本覺,這叫歸依佛。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歸依佛,並不說你歸依我釋迦牟尼佛,佛沒有這個說法。這非常重要的,歸依自性佛,就是回頭依靠自性覺,千萬不能搞錯了。搞錯了,你要依靠泥塑木雕的佛像,要依靠它,那俗話常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這是不可以的,這是大錯。歸依自性佛,實在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裏說的「捨識用根」。

第二是歸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都沒有錯誤,這叫法寶。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真實智慧。佛經常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自性的法寶。我們在這個世間,對人、對事、對物,如果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佛教我們必需從一切錯誤回過頭來,依靠自性本有的智慧,這叫歸依法寶。三寶裏面,佛滅度之後,是以法寶為中心,以法寶為主。換一句話說,是以智慧的經典為主。

智慧畢竟不是短時期能夠恢復的,當我們智慧沒有開,這個時候怎麼辦?佛告訴我們,佛為我們所說的一切經論,就是佛對於宇宙人生的正知正見。暫時給我們做一個標準。所以我們自己智慧沒有開,我們就依照佛的經論,凡是我們所想的,把經典展開來對照對照,佛是這個想法,我也是這個想法,證明我的想法沒錯,我的見解是正確的,是正知正見。譬如說,佛教我們要孝養父母,要奉事師長,要慈心不殺,要修十善業。而我也是這個想法,這就證明我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假如我的想法跟佛所說的不一樣,那你千萬要記住,我們想法一定錯誤,絕對不是佛在經上的想法、看法錯誤。千萬不要以為佛是三千年前的人,他的思想那有我們現代進步!你這樣想,那就錯了。我們這些想法,實在是胡思亂想。不要認為科技這麼發達,而我們還要用這麼多的機械工具,才能把音聲記錄下來,把影像記錄下來。佛菩薩不用這個,過去世、未來世,他統統都知道,他不要用錄影機。他有能力把十方世界顯現在你面前,就像電視一樣,而且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他不需這些機械工具。那是什麼能力?是正知正見。性德功能能生萬法,可以做得到。我們今天發明這麼多機器,都是妄想發現的,比起佛菩薩無量的神通實在差得太遠了。所以我們要肯定、要承認,佛在經典上所講的是真的,是正確的。我們要把自己的成見捨棄,要依照佛所說的來修行。

不過說到這一點,我們又要注意到一樁事情,什麼事情呢?「經」有假的。假如我們遇到假的經典,被人騙了,這個上當就大了。尤其是近代,提倡民主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誰都可以寫書。不像從前。從前經典傳到中國來,是經過當時的專家學者監定,由國家統一頒佈,證明這一本經書是真實的。歷代祖師對於經論的注解,也要經過當代高僧大德證明,他講的沒錯,確實符合佛的意思。這樣呈報給皇帝,皇帝批准,他這部書才可以流通、才可以印行。不像現在,現在沒人管制了。所以我們要查明看經、讀經,一定要讀真正的經典。

真正的經典跟假經如何辨別呢?辨別不難,可查大藏經。大藏經裏面所收的,決定是真的。在此時此地,我要勸同學們,要看中國古代的大藏經。為什麼呢?現在人編的大藏經,有些作品,沒有經過權威的審查,就收到大藏經裏面去。所以現代編的大藏經不及古代編的大藏經。所以你要讀大藏經,至少要讀清朝以前的版本,比較嚴謹可靠。清朝大藏經就是乾隆時代所編的,叫「龍藏」。現在臺灣把它縮印成一百六十二冊,稱為「乾隆大藏經」,這是我們中國歷代編大藏經最後的一部。民國年間當然也編了很多,但是我剛才跟同學說了,沒有經過權威的審查,怕有人摻假在裏頭。在乾隆以前絕對沒有摻假的,因為經典的流通,是要經過皇帝批准的。皇帝根據當時的高僧大德的審議,所以非常嚴格。這樣我們才能夠辨別那個經是真的,那個是假的;那個注解值得看,那個注解可以不必看。這是一個選擇的標準,一定要虛心,對佛要相信,深信不疑,要能夠捨棄自己的成見,接受佛菩薩的教誨。

第三是歸依僧。僧不全是指出家人。僧是什麼意思呢?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現代人很可憐,不如古人。你看看心理的染汙、精神的染汙、思想的染汙、見解的染汙,甚至於到生理的染汙。我昨天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過,不但我們今天身心受到嚴重的染汙,我們地球的生態環境已經不平衡了,這是大地的染汙。聽說天上臭氧層也破了幾塊,天也有染汙,不得了呀!天、地、人統統都有嚴重的染汙。佛教給我們從這一切染汙回過頭來,依靠清淨心。今天環境污染是大家都已經意識到的,所以許多國家政府都提倡環保,保護一個清淨的環境。這個環保工作能夠有效嗎?很有問題。問題在那裏呢?還是佛跟我們講的,佛說「依報隨著正報轉」。假如我們的心理染汙,不能夠淨化,我們環境的染汙就沒有辦法達到清淨的標準。所以要想把環境的染汙改善,必需先從淨化人心改起。這是三歸的第三個歸依處,是從染汙回歸到清淨心。

僧寶不但含有清淨的意思,還有和合的意思。我們觀察世界今天國家與國家不和,宗教與宗教不和抔抔,眾生生活就非常痛苦。所以佛教給我們「六和敬」,六和敬是佛弟子必需要修學的課目。所以「僧」的意思是有「清淨和敬」之意。我們從不和不淨回過頭來,依六和敬,依清淨心。這就是初入佛門傳授給你學佛修行的綱領。這個綱領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夠改變,都不能離開的,所以它是學佛絕對的綱領,真實的綱領。

歸依佛,覺而不迷;歸依法,正而不邪;歸依僧,淨而不染。所以三歸依是覺、正、淨。以後人家要問你:「你學佛了,你修行,你修什麼?」我們能說得出來,我修「覺、正、淨」。你們學佛,學的什麼?我學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修的是覺、正、淨;覺正淨達到圓滿的程度,無上正等正覺就得到了,這就是成佛。究竟圓滿的智慧要怎麼樣才能得到?要修覺正淨才能得到。這是我們學的、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人家要問:「你用什麼方法修?」方法就是佛家講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門徑不是一定的,是可以活活潑潑,時常變換來使用。可是要記住,目標不能變換,就是覺、正、淨的目標不可以變換,方法手段可以常常變換。我們今天主要採取的方法是「持名念佛」,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提倡的,「華嚴經」上普賢菩薩所提倡的,我們採取這個方法作為主修。除主修之外,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採取很多法門來配合,這叫助修。在助修方面,我們提倡五德,用五德來幫助我們修養身心。

五德是孔老夫子所修的。論語說,孔子的學生聚會在一起,大家來說說老師有那幾樣德行?同學們共同承認的有五德:「溫、良、恭、儉、讓」。這是我們中國聖人,我們以他作榜樣,以他作標準,我們要學五德。五德是基礎的基礎,從五德上再奠定三福。

「三福」是觀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佛給我們說的。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他們是怎麼成佛的?都是從這個基礎上修成。因此我們學佛,將來想成佛,當然不能離開這個基礎,這是非常重要課程。

由三福再進修六和,六和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三福做不到,六和是不可能的。六和敬,第一是「見和同解」;見和同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建立共識。假如我們全世界的人,我們的思想、見解都很接近,世界就和平了,就不會有爭執了。所以佛教育是對於盡虛空扤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建立共識,這個共識實在是太高明了,是自性的共識,我們不是跟著釋迦牟尼佛走。所以釋迦牟尼佛高明、叫我們佩服。他不牽著我們鼻子走,他叫我們每一個人頂天立地,發揮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是學他的,是開發自己自性的智慧德能。這個教學的理念,真正叫人心服口服。

第二是「戒和同修」。戒和就是說守法,人人培養成一個守法的觀念。大家見解很接近,大家都能守法,社會安定繁榮,天下太平自然實現。六和敬裏還有一條很重要的,就是「利和同均」。今天這個社會上,許多人知道,就是財富差距,不要太大,愈接近愈好,這就是財富的平均分配,人心就平了,就不會有爭執了。當然這個財富平均分配,是很高的智慧,是真正的修福。因為人的財富絕對不平等,為什麼不平等呢?每個人修的福報不一樣,每個人修的因不一樣。有人種樹,他就收果實;有人不種樹,他就沒有果實收。有收成的要分一點給你,就要人家肯慈悲布施給你才行呀!所以這一種事實真相,唯獨佛法裏面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一面勸有福報的人要照顧沒有福報的人,同時勸沒有福報的人要多多修福。你到來生來世,你的福報跟他一樣,甚至還超過他,所以這是本末統統兼顧到了。唯獨佛法確實殊勝,能夠治天下太平。

有了三福六和的基礎,從這上面才能建立真正的佛法,「戒定慧」三學,這是三乘共學。由此基礎再建立大乘佛法,就是「六度」,菩薩六波羅密。由六波羅密再建立一乘佛法。像「法華經」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那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所以我們修學淨宗的同學應知,我們是以孔夫子的五德作我們為人處世的根本。從這個根本上再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很容易記憶,課目也不甚多,五個科目作為我們的助學。正助雙修,我們這一生所希求的幸福快樂、美滿的家庭、成功的事業、祥和的社會,是一定可以得到的。由此可知,既然認清楚了,又發心拜了老師,就要認真的修學,希望能達到我們教育理想的目標。這是給諸位授受真實的三歸依,是歸依自性三寶。

自性三寶之外,還有住持三寶。什麼叫住持三寶呢?就是形式上的三寶,形式上佛像是佛寶。佛不在世了,佛像不論是塑造的,或是彩畫的,或者是現在照像影印的都好。供養佛像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不忘本,我們見到佛像,常常想到老師的教誨,紀念老師的恩德。像我們中國人不忘祖先,祖先去我們再遠,面貌也不知道,我們還供一個牌位,「歷代祖宗神位」,常常想到祖先,這是不忘本,這是培育厚道,心地厚道。第二個意思是提醒我們見賢思齊,老師成佛了,我也要成佛,提醒我們歸依佛。一看到佛像,我要歸依覺,我要覺而不迷。它有這個作用,否則的話什麼人會時時提醒你?沒有人提醒你。人家提醒你,你還嫌他囉嗦。所以用這一尊佛像提醒我們歸依覺。

「經書」,不但看到書本,就想到歸依法,我的見解思想要正確。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要六根清淨,要一塵不染,要和睦待人,所以住持三寶很有好處。出家人穿著僧服,你受過三歸依,看到出家人自然就想到要六根清淨。你看到一般人是想不起來的,你看到我這個樣子會想起來呀。住持三寶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就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學佛的同學,在家裏設個小佛堂,供養三寶:佛像是佛寶;菩薩像就是僧寶。如我們供養西方三聖,觀音、勢至是僧寶,他是佛的學生,他是我們的學長;經書是法寶。家裏供養三寶具足,時時刻刻使我們不忘自性三寶。

「無量壽經」,是我們近幾年來特別提倡的。這一本經書的內容非常圓滿,經文不長,很適合現代人修學。經題上就把整個佛法的宗旨、目標、修行方法,全都顯示出來了。這是一部經的不可思議,我們學佛的人求什麼?我們求無量,自性功德是無量的。經上講的「無量壽」,無量壽是無量的一個代表;無量的壽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無量的財富,一切一切的無量,我統統要求,自性本具無量性德。六祖大師開悟時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皆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我今天求的是明心見性。「莊嚴」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真善美慧。真善美慧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有名無實。什麼地方有真實呢?自性裏面是真實的,顯示在西方淨土是真實的。所以如果你向自性、向內求,真善美慧具足,就是美好、一切美好,是性德的形象。

修學的方法就是經題中「清淨」。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你看修行的三大綱領就在經題上給我們顯示出來了。不但這五個字是三寶,也是三學,三學就是包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清淨」是「戒學」,就是律藏,「平等」是「定學」,就是經藏;「覺」是智慧,是「慧學」,就是論藏。所以這五個字是三藏,又是三學,又是三寶。你看看這部經典雖然薄薄一冊,它把整個佛法都濃縮在其中。如果我們工作很忙,沒有很多的時間來研究佛教的經典,你從這一本經下手就可以了。這一本經果然貫通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那一部大藏經,你也整個貫穿了。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宣說的無量無邊法門,也不能超過其外,因為皆不出一心故。所以這一本「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可以說是一切經的濃縮,是一切經的精華,這是在此地特別介紹給諸位。如果我們想歸依,三歸依落實來說,你依照這一本經典的教訓去修學,你受的三歸依就達到究竟圓滿了。今天我把三歸依的大意傳授給諸位,你們要真誠的接受。在佛菩薩面前恭恭敬敬地將歸依的誓詞讀三遍,這個誓詞是要從內心發出來。我真誠心發的誓願,我願意作佛的學生,我願意跟佛學。淨空為你們作證明,我是你的證明老師,是傳授你三歸依的老師。本師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一定要記清楚的。不能把我看作本師,說是歸依淨空法師,那就錯了,那就大錯了。我們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是三寶弟子。三歸依的大意就說到此地。

下面就是三歸的儀式,儀式簡單而隆重。此處有一個「歸依證」,歸依證上的誓詞是弘一大師依照戒律裏面摘錄出來的。大師告訴我們,他說這個儀式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給弟子們傳授三歸依所用的誓詞,所以我們也就採取這一個誓詞,既不忘本而且它非常的簡單,容易受持。大家一定要以至誠心、清淨心、慈悲心、恭敬心,在佛菩薩聖像前,隨我語音,慎重宣誓,誓作三寶弟子,自今以後,依佛教誨修行,求生淨土,廣度眾生。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