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南傳法句經》: 雙品
1. 課文內容 (Last updated: 2004/08/09)
2. 經文念誦
《法句經》是佛弟子從佛陀教導中錄出的偈頌集。"法句"有"真理之語言"的意思,亦是佛弟子所行與所證的軌跡。《法句經》有多個不同的版本和譯本,而南傳的《法句經》共有四百二十三句。這些巴利文的法句,文字平實,言簡意賅,是人類歷史上最珍貴的古典經籍之一。經文內容顯示出佛陀對人生,充滿了敏銳之洞察力,亦為最佳之佛教入門書。《法句經》是一本可以一再誦讀的經典,更可作為我們修行實踐的指引。
(一) 諸法 [註1] 意先導 [註2],意主 [註3] 意造作 [註4]。若以染污 [註5] 意,或語或行業 [註6],
是則苦隨彼 [註7],如輪隨獸足。
(二)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 [註8],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三) "彼罵我打我,敗 [註9] 我劫奪我",若人懷此念,怨恨不能息。
(四) "彼罵我打我,敗我劫奪我",若人捨此念,怨恨自平息。
(五) 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 [註10],唯以忍止怨 [註11];此古(聖常)法 [註12]。
(六) 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毀滅"[註13]。若彼等知此,則諍論 [註14] 自息。
(七) 唯求住淨樂,不攝護諸根 [註15],飲食不知量,懈惰不精進 [註16],彼實為魔 [註17] 服,
如風吹弱樹。
(八) 願求非樂住 [註18],善攝護諸根,飲食知節量,具信又精進,魔不能勝彼,如風吹石山。
(九) 若人穿袈裟,不離諸垢穢 [註19],無誠實克己 [註20],不應著袈裟。
(十) 若人離諸垢,能善持戒律,克己與誠實,彼應著袈裟。
(十一)非真思真實 [註21],真實見非真,邪思維 [註22] 境界,彼不達真實。
(十二)真實思真實,非真知非真,正思維境界,彼能達真實。
(十三)如蓋屋不密,必為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貪欲必漏入 [註23]。
(十四)如善密蓋屋,不為雨漏浸,如是善修心,貪欲不漏入。
(十五)現世此處 [註24] 悲,死後他處 [註25] 悲,作諸惡業者,兩處俱憂悲,見自惡業已,
他悲他苦惱 [註26]。
(十六)現世此處樂,死後他處樂,作諸善業者,兩處俱受樂,見自善業已,他樂他極樂 [註27]。
(十七)現世此處苦,死後他處苦,作諸惡業者,兩處俱受苦,(現)悲"我作惡",墮惡趣更苦。
(十八)現世此處喜,死後他處喜,修諸福業者,兩處俱歡喜,(現)喜"我修福",生善趣更喜。
(十九)雖多誦經集,放逸 [註28] 而不行,如牧數他牛 [註29],自無沙門份 [註30]。
(二十)雖誦經典少,能依教實行,具足正知識,除滅貪瞋癡,善淨解脫心,棄捨於世欲,
此界 [註31]或他界 [註32],彼得沙門份 [註33]。
1. 諸法:法有多意。此"諸法"即一切法,意指萬事萬物,包括一切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精神活動。[back]
2. 意先導:以意念作其生起之導引。[back]
3. 意主:為意念所主導。[back]
4. 意造作:由意念所引生。[back]
5. 染污:染污是煩惱的別名,即與貪、瞋、癡煩惱相結合之思維。[back]
6. 行業:此處指身體所作出的一切行為活動。[back]
7. 苦隨彼:痛苦追隨著這個人。[back]
8. 清淨意:去除貪瞋癡後的清淨心。[back]
9. 敗:擊敗。[back]
10. 從非怨止怨:從來不能以結怨去止息怨結。[back]
11. 唯以忍止怨:只能以安忍的心去止息一切的怨結。[back]
12. 此古聖常法:這是自古以來真實的道理。[back]
13. 我等將毀滅:我們將因此諍論而終歸導致雙方步上滅亡之路。[back]
14. 諍論:衝突與糾紛。[back]
15. 不攝護諸根:不收攝和保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攀緣外境。[back]
16. 精進:勤奮努力,修一切善法,斷一切惡法。[back]
17. 魔:這裡指的是貪欲。[back]
18. 非樂住:心不貪求享樂而願意於寺廟、叢林,或簡陋閑靜之處靜思修行。[back]
19. 垢穢:不好的言、行和思維,及貪瞋癡等種種的煩惱。[back]
20. 克己:克制自己的言、行與情緒。[back]
21. 非真思真實:是假的及不真實的,卻被視為真實及永恆的道理。[back]
22. 邪思維:進行錯誤的理解,即因貪瞋癡等煩惱而生起不正確思維。[back]
23. 貪欲必漏入:便很容易被貪欲等煩惱所束縛。[back]
24. 現世此處:今生在這個世界。[back]
25. 他處:在另一個世界。[back]
26. 他悲他苦惱:明白到當自己作了惡業,於今世和他世也是一樣會受到悲哀和苦惱的。[back]
27. 極樂:極大的喜悅和滿足。[back]
28. 放逸:放縱、安逸,不精進於修行。[back]
29. 牧數他牛:只為他人畜牧牛隻,比喻不能得大利益。[back]
30. 自無沙門份:沒有可能成為一個清淨修行人。[back]
31. 此界:今世。[back]
32. 他界:來世。[back]
33. 彼得沙門份:能夠成為一個清淨修行人。[back]
(一) 請根據經文,解釋"心"的重要性。
(二) 第五首偈:"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你同意嗎?請舉例說明。
(三) 第十九首偈:"雖多誦經集,放逸而不行,如牧數他牛,自無沙門份";你對這首偈有什麼看法?請舉例說明。
‧ 了參法師(譯):《真理的語言:南傳法句經》(水星文化)
‧ 陳慧劍(譯註):《法句譬喻經今譯》(靈山)
‧ 吳重德(圖文改編):《法句譬喻經今譯淺說》(和裕)
‧ 蔡志忠(漫畫著作):《智慧的語言:法句經》(時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