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妙法蓮華經》:"火宅喻"
《妙法蓮華經》:"火宅喻"[註1]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佛教最重要的大乘經典之一。經題以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來比喻佛法的清淨莊嚴和微妙善巧。經文內容指出佛陀出現於世的因緣和目的,是為眾生"開佛知見" [註2]、"示佛知見" [註3]、"悟佛知見" [註4],和"入佛知見" [註5],"但以一佛乘" [註6]接引眾生,令最終皆能成佛。
然而,為了契應眾生不同的根器[註7],佛陀巧妙地用了無數權宜方便的法門,善巧接引一切眾生。其中包括教化聲聞乘行者求取阿羅漢的果位,乃至以種種譬喻言辭的解說,都只是佛陀權宜的做法,並非他真正的本懷。佛陀教化眾生的最終目的,是希望眾生皆能成佛。
《法華經》經文採用了很多象徵、譬喻等文學手法來演繹深奧的法理,亦因而使之在佛教思想史、文學史上具有不朽之價值。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註8],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註9],亦各自以離我見[註10],及有無見[註11]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註12]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註13],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隤落[註14],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註15],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註16]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維:'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若以几案[註17],從舍出之。'復更思維:'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註18],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維,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註19],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註20]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註21]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妙法蓮華經》共有二十八品,上引經文乃第三章〈譬喻品〉中七個故事中的第三個──"火宅喻"。內容主要講述一位富有而尊貴的長者,看到自己的兒子們在失火的房屋裡嬉戲玩耍,被煩惱和習氣所蒙蔽而不自覺知,形勢十分危險。長者為了把他們救出火宅,乃設方便,順應兒子的根器,告訴他們屋外有羊車、鹿車及牛車等玩具,以誘導他們盡快出離火宅,得脫險境。"火宅喻"中的"火宅"是比喻眾生在五濁惡世,為八苦和煩惱習氣所逼惱而不自知,非常危急;"諸子"比喻眾生;"長者"比喻佛陀;"羊車"、"鹿車"、"牛車"分別比喻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大白牛車"比喻佛陀的本懷── 一佛乘之終極關懷[註22],因此本品以譬喻來展示佛陀在教化眾生時以種種方便,引導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眾生最終都能匯歸於一佛乘。
1.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back]
2. 開佛知見:開啟眾生的心智,令得領會佛的知識和見解。[back]
3. 示佛知見:開示眾生,令得明白佛的知見。[back]
4. 悟佛知見:令眾生在自己心中能領悟到佛的知見。[back]
5. 入佛知見:令眾生登堂入室,悟入佛的知見,進入佛地。[back]
6. 一佛乘:不論佛陀以什麼善巧方便、譬喻言說,和修行方法來接引眾生,但皆以導引步上成佛之道為其真正本懷。[back]
7. 根器:根機和器量(發心的大小)。[back]
8. 心自在者:不再受生死煩惱所束縛的人。[back]
9. 學無學人:"有學"和"無學";前者指求學中的修行人,後者指已經完成探究真理的階段,再沒有疑惑的聖者。[back]
10. 離我見:不執取"人我見"、"法我見"等不正確的見解。[back]
11. 有無見:"有見"即沈迷於色聲香味觸五欲,以及執取實有存在之物, 或者執取沒有存在之物。"無見"指不真確的見解,比如有常見、無常見、有斷滅見、無斷滅見等。[back]
12. 會考選定經文範圍由下一段"舍利弗!若國邑聚落……"開始。[back]
13. 長者:一般用來通稱富豪或年高德劭者為長者,具有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等十德者。[back]
14.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正房、大廳,以及偏廳、閣樓等都陳舊腐朽,牆壁崩裂剝落。[back]
15. 周匝俱時欻然火起:四周圍同時被盛大的火燃燒起來。[back]
16. 安隱:安穩。[back]
17. 當以衣裓,若以几案:以衣襟迎著險境(大致是用來隔開濃煙)、借助案桌(可藉以攀越障礙物等)。[back]
18. 宜時疾出:把握時機,趕快出去。[back]
19. 方便:權宜善巧的方法。[back]
20. 四衢道中:處於十字路口;譬喻苦、集、滅、道四諦。[back]
21. 七寶:諸經所說略有不同,在《妙法蓮華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珍珠)、玫瑰(一種寶石)為七寶。[back]
22. 終極關懷:最終的目標和理想。[back]
(一) 若依"火宅喻"的解說,為什麼佛陀要勞心勞力救度眾生?
(二) 為什麼長者要以種種善巧誘導諸子?不能直接叫他們走出火宅嗎?
(三) 你認為你可以成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