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緣起法的思想發展

第二課‧緣起法的思想發展

第二課‧緣起法的思想發展

引 言

在佛陀涅槃以後,隨著歷史文化的演進和眾生根器的變化,佛法的演繹亦隨之有所發展,從簡樸和強調速了生死的原始佛教,發展至豐富及強調久住世間、廣度眾生的大乘佛教。在此期間,緣起思想亦相繼有了不同重點的演繹。

在原始經典,"緣起"的基本義理已經完備,但在演繹過程中,還是多偏重於"緣生法"的"緣生緣滅",而解脫乘行者則多數以觀緣生的五蘊[註2]為無常、苦、空、無我,生起厭離心,斷欲而得速了生死。大乘佛教不但講求自利的離苦,還強調度盡一切有情的利他精神。大乘菩薩以大悲心發願久住世間,度化一切有緣的眾生。"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地藏菩薩,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無常、苦、空、無我,厭離生死的修行法門,已經不足以支持久住世間的菩薩行持。

初期大乘經典,約出現於公元前五十年至公元二百年間。其中以《般若經》最為重要,而大乘菩薩的行持,亦是以般若智慧為心要。般若法門主要是以"緣起法"為依據,講空、無生、無住、如幻、涅槃等奧義。這講的"空",是指不生不滅的空性,是有別於形容"緣生法"為無常、苦、無我的空義[註3]。菩薩的修行以觀照不生不滅、離於二邊的"緣起法",而能安住於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的大乘境界。

後來,龍樹菩薩[註4]更以八不緣起、中道、寂滅戲論,把《阿含經》的緣起思想和《般若經》的空、無住、如幻等法要貫通,成為大乘佛教一大主流的中觀思想。
 

八不緣起、中道、寂滅戲論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以上偈頌出自龍樹菩薩的《中論》。龍樹菩薩指出佛陀善巧地解說因緣法(即緣起法),能以"八不"來息滅我們心中種種偏見、執著等戲論[註5]。他還禮敬佛陀,因為佛陀解說因緣法,是一切論說中最為第一。

 

八不緣起

佛陀說緣起法甚深,就是指八不的緣起。其實,生滅、常斷等二邊分別,都只是世人心中的偏執概念;若依緣起法仔細觀察,就能見到離於二邊的八不緣起的事實。

不生亦不滅:

因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只有眾因緣而無事物本身。例如說一輛車,只是由很多零件組合而成,離開零件,並無車的本身。所以說車不生(無生),是空的,因為它只是由眾多因緣條件和合而得以出現,根本就沒有車的自身或自相。既然不生,本來就無一物可以去壞滅,故說不滅。

當因緣和合時,雖沒有實在的自相,但還有和合而生的假相,及由此假相所生起的作用和影響。例如,當造成一輛車的因緣和合時,雖然這輛車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自身",但亦能把某人從此處送到彼處,發揮運送的作用和影響。所以車並非實生亦非實滅,而是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一切事物皆"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根本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個體,所以說不常(無常);然而事物在"生住異滅"的過程中,因果是相續的,故說不斷。例如以火石相擊而生的火花燃點枯草,火花才生即滅,故說無常;但火花令枯草接續不斷燃燒,故說不斷。又如隨喜讚歎的說話才生即滅,但是令他人喜悅的業用卻不斷;相反地,粗言惡語亦是如此不常不斷。

不一亦不異:

事物的因與果不可能是同一樣的東西,故說不一;但也不可能離開前因而有後果,所以說不異。例如劃火柴來點起蠟燭,磷質火柴的火,是因磷的磨擦和燃燒柴枝而生,但蠟燭的火,是以燃燒燈芯和蠟而得以延續,故說兩個火"不一"。不過,蠟燭的火,亦不能離開火柴的火而得以生起,所以說兩個火亦是"不異"。

不來亦不出:

來與出(去)是在時間空間的來去活動。依據緣起法,事物的生起是由因緣和合而生,不是有一物從"因" 跑到現前而成為"果"。當緣散之時,亦無一物回去"因"中或跑到其他地方去。例如,琴音的生起,是由琴、琴弦、彈琴的人等眾多因緣和合而有。琴音並不是從琴、弦或彈琴的人而來,在琴、弦或彈琴的人之中亦無琴音;所以說琴音生時並非從琴等任何一物之中而來,而是由琴等眾因緣和合而有。當琴音消逝,亦不見有一音聲跑回琴中或跑到其他地方去;所以說"生時無所從來,滅時往無所去"。
 

中道、寂滅戲論

中道是佛法的正見,也是佛弟子在修行上依循的原則。

在修行上,佛陀為菩薩時,捨棄皇宮欲樂和無益的苦行,最後選擇依從不苦不樂的中道而證得無上菩提。他曾為弟子解說:彈琴調弦,不急不緩,不鬆不緊,適得其中,然後奏出美妙雅音[註6]。因此,菩薩的修行亦不應落入極苦和極樂的二邊。

在見解上,佛陀亦以不落二邊的中道為正見。如上所說,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等都是世人內心安立的"戲論",若依八不緣起理解,便能破除心中對這些戲論的執著。

再者,一切語言概念同樣都只是我們的心安立出來的空泛戲論,不是事物的本身。例如,"火"這一個字不能產生任何燃燒的作用,它只是世人唯心安立[註7]來代表能燃燒之火的空泛概念。同時,當我們想起"火"的名字時,心中卻會錯執有一實生實滅之火的存在。因此,若能證悟八不緣起,即能契入中道正見,那時一切語言文字、概念,二邊執著等戲論也都寂滅。

換言之,若要證得中道正見,就要明白八不緣起,放下自心安立的文字、概念、執著等戲論,而直接了解事物的實際情況。實際上,名言概念好比地圖,若要親切體會山河大地風光,是必須身體力行才能體證。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法亦是一樣,如果我們只滯留於文字上的抽象思辨,而不能如理作意[註8]、身體力行,也只是說食不飽而已!
 

省思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善巧地以一首偈把緣起法的要義統攝。偈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註9]意謂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緣生法,必定是空、無常、無我,而這些空、無常、無我的名詞和概念,也只是由心安立的假名,不是有一實的"空"或"無我"。其次,菩薩在眾緣生法上,亦能見到八不緣起的中道。若以車為例,車是以各種零件和合而生,並無實在車的自身,所以說"車"為空,而此一"空"字,亦只是我們心中安立的假名。同時,車既非實生,亦非實滅,而是不生亦不滅,如上文所解說。

從這首偈頌,可見到緣生法和八不緣起的中道,都只是我們對緣起法深淺不同的看法和體會。若以車為例,見有生有滅的車而生起執著是凡夫;見車是空、無常、無我而生厭離是解脫乘行者;見車不生不滅,於車不取不捨是大乘菩薩。所以說:凡夫見車是車,解脫乘行者見車不是車,大乘菩薩見車還是車[註10]。同樣是依緣起法而生的車,不同的是我們的"心"對車的了解和體會,與車本身並無關係。

於緣起法上,有了不同的見地,便生起不同的身心業報:凡夫見有生死,而迷戀生死;解脫乘行者見有生死苦,便求生死永盡的涅槃;菩薩以八不緣起的中道正見,不見有實在的生死可出,亦不見有實的涅槃可證。

菩薩覺知生死只是因緣而生,本來就無實在的生死,知生死如幻,因此能夠流轉於生死而不著生死。生死既然是緣生,故必無實在的生死。既然無實在的生死,自然也沒有因生死永盡而得入的涅槃。所以菩薩雖然已能降伏煩惱,但亦不急於證入涅槃。如是,菩薩便能不執著有實的生死而得離生死苦;不執著實有涅槃可證,而能久住世間,度無邊眾生。

同樣地,煩惱與菩提也是不一不異。煩惱是由無明而生,而菩提即是正覺,所以煩惱與菩提不是一。但是,有煩惱就有苦,因見苦,眾生才發菩提心;而菩提所指的正覺,就是清晰覺照煩惱的本末,所以說煩惱亦即菩提。

菩薩由於對緣起法的理解,因而不再恐懼生死煩惱,亦不執有涅槃可證、菩提可得。《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即菩薩不應執住於生滅、常斷、生死涅槃、煩惱菩提等二邊,應無所住而生起利益一切有情的大悲心。以無住心利益一切有情,就是菩薩行。

註解

1. 蘇軾:《琴詩》。

2. 五蘊:請參閱上卷,第十三課〈五蘊無我 ── 生命的本質〉。[back]

3. 關於緣生法所解釋的"空"義,請參閱上卷,第十一課〈緣起法的根本含義〉。[back]

4. 龍樹菩薩:約生於公元150至250年間。[back]

5. 戲論:由內心虛構、安立出來的概念和道理。嚴格來說,世間一切語言、文字和思維,都不能吻合離二邊的中道,所以皆可視為戲論。[back]

6. 《雜阿含經》第254經。[back]

7. 唯心安立:都是由心假設出來的。[back]

8. 如理作意:生起合乎法理的心意。[back]

9.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back]

10. 請參閱上卷,第三課〈佛法的判攝〉。[back]
 

練習

(一) 略釋"無常、苦、空"的修行法門為什麼不足以支持菩薩的行持。

(二)"八不"的解說是建基於什麼法理?請舉一例以解說。

(三)我們能以思維分別來親證中道正見嗎?為什麼?

(四)若依中道的見解,秋天的落葉是傷感的嗎?請解釋。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