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今日的佛教 —— 漢傳佛教

第九課‧今日的佛教 —— 漢傳佛教

第九課‧今日的佛教 —— 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

向印度北面傳播的佛教,經過商旅沿用的絲綢之路,在公元一世紀前後開始傳入中國。中國最初的佛教徒,崛起於外商聚居的洛陽和一些大城鎮。由於當時中國民間普遍崇尚儒家思想,佛教初期只是流行於少數王公貴族之間,直至後漢以後的動亂期間,佛教有關苦與滅苦的教理,為備受厄困的民眾帶來了紓解和希望,佛教因而普及和流行至社會各階層。自此以後,佛教便融入了中國本土文化,佛經的翻譯工作,以及僧團和寺廟的數量與日俱增。在隋唐期間,佛教在中國發展至全盛時期,而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註1],亦在此時百花齊放,各創光輝。

 

教義特徵
漢化的大乘佛教 ──

漢傳佛教,大多以大乘的慈悲精神為本,強調為了普渡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現今流行的漢傳佛教,在修行上,有強調"自力"[註2]的禪宗,亦有強調"他力"[註3] 的淨土法門,而持素念佛則是一般在家佛教徒常見的行持。自民國初年,由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更成為了近代中國佛教的特色,以"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註4]的精神,把菩薩自利利他的事業落實於人世間。
 

(一)禪宗法要 ──

禪宗認為佛陀在經典言教以外,另傳授了一種以心傳心,心心相印的法門。這個法門如《六祖壇經》所云"是頓教,是最上乘,是為上根人說"的。由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心性迷悟程度不同而有分別,若有大善知識開示指導,人人都必能自見本有的佛性,"見性成佛"。禪宗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註5]為修行要旨,強調"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

 

(二)淨土宗法門 ──

大乘佛教認為佛陀有三身[註6],而十方三世還有無量諸佛。淨土宗強調修行應依靠佛、菩薩慈悲度眾生的宏願,求生他方佛淨土,因而將這個依他力的方法稱為"易行道",而視自力之法為"難行道"。淨土的修持方法,主要包括懺悔、發願、念佛和行善積福等。

1. 懺悔 ── 誠心追悔自己過去的愚癡與惡行,以達至扶植正見和消除業障的目的。

2. 發願 ── 發願死後往生由佛、菩薩願力所成就的莊嚴淨土,在那無苦無染的淨土世界裡繼續修行。

3. 念佛 ── 淨土宗認為末法時期的眾生,根性薄弱,福慧不足,所以需仗他力修行。行者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或諸佛菩薩的名號,依靠諸佛、菩薩慈悲接引眾生的願力,以及自己求生淨土的心願,便可以在死後往生極樂世界等淨土。

4. 行善積福 ── 行者除了以上的修持外,淨土宗還強調需要平日累積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往生淨土。

 

漢文大藏經 ──

漢文大藏經的出現,最初是依靠安世高、佛圖澄、鳩摩羅什等早期來華的西域高僧,將梵文寫成的佛經翻譯成為漢文的。其後,中國僧人亦陸續前往印度求法取經,最著名的有唐代的玄奘大師。他將一系列當時中國欠缺的經典從印度取回中國,並且將這些梵文典籍翻譯成中文。

佛教各系的傳譯經典中,以漢譯大藏經翻傳最早,部帙亦最龐大,起自後漢,迄於元代,分別由梵語、巴利語,及其他中亞民族語言等譯出。例如在南傳巴利三藏中的經、律、論重要典籍,漢傳大藏經也有等同的譯本。此外,它亦包括一系列巴利三藏所沒有的大乘及密乘經典,例如《般若經》、《華嚴經》、《大日經》等。
 

教團特質

由於中國與印度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漢化的僧團生活因而出現了不同的特色。

 

叢林清規 ──

中國的僧尼生活除了以佛陀所制定的戒律為規範之外,也同時要遵守漢土祖師所制定的規矩。這些規矩稱為"叢林[註7]清規",也就是僧眾在寺院共同遵守的規條,以及有關職位的安排和分配。叢林清規的編寫,主要是由百丈禪師參考大小乘經律以及漢土的實際情況而制定,故又名"百丈清規"。

釋氏之稱 ──

東晉之前,中國的出家人是沒有統一姓氏的,一般僧人跟隨師姓。中國第一位提出以"釋"字為出家人姓氏的,是東晉的道安法師。他認為出家人應捨其俗姓而以釋為姓,即以釋迦為氏,跟隨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共同成為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僧團的一份子。從此以後,所有漢傳出家人,都以"釋"為姓。

漢化僧服 ──

漢傳佛教的僧服有別於傳統印度僧服,採用不露出肩膀,類似唐朝服裝的穿著,以適應漢土的民風和氣候。

比丘尼僧團 ──

南傳與藏傳比丘尼僧團,因戰亂而致傳承早已斷絕,當地的女性只能出家作類似"沙彌尼"的行者。漢傳比丘尼僧團,是世上僅存的比丘尼傳承,而近代比丘尼對佛教的傳播以及公益慈善的推動,都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註解

1. 八大宗派: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back]

2. 自力:依靠自身的修證來達到解脫。[back]

3. 他力:依仗佛、菩薩宏願之助力而得解脫。[back]

4.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佛陀的德行和智慧如山之高遠,令人仰慕而欲往,然而高遠的德智是完成於現在的人格和落實於現實生活的,所以具備完美的人格就是成佛。這樣的理解和修行才是真修實踐。[back]

5. 禪宗的修行強調修心,而不應心外求法,只要明心見性便能成佛。[back]

6. 三身:請參閱第一課〈圓滿菩提道〉。[back]

7. 叢林:如草叢樹林,是指眾多僧人聚居的地方,通常是指禪宗的寺院。[back]

練習

1. 你認同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嗎?為什麼?

2. 試簡述"心"在禪宗的重要性。

3. 什麼叫做"易行道"?所修的是什麼法門?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