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佛陀出現的時代背景
1. 課文內容 (Last updated: 2004/08/08)
2. 相關資料
佛教的起源地──印度孕育出佛教的古印度地域,座落於今天亞洲大陸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之間,西北接巴基斯坦,東北與中國、尼泊爾和不丹相鄰,南端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
印度的名稱,在中國兩晉南北朝時稱為"天竺",至唐朝時定名為"印度"。由於印度的地域曾被劃分為東、南、西、北、中等五部分,故有"五印度"或"五天竺"之稱,又簡稱"五印"。
古印度的文化,概括可分為兩個時期:土著文明和雅利安人的文明。
土著文明是指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印度河流域一帶的社會文化。根據近代考古學家的發現,雖然當時仍是銅器時代,但道路的建築已井然有序,並且具有都市計劃的建設,除了住宅之外,還有浴場、市場、儲藏室等公眾設施。至於信仰方面,根據發掘出來的許多滑石印章,顯示當時有對女神、動物,以及自然現象的崇拜。
來自中亞細亞的雅利安人,體高膚白,面型方正,鼻窄而高,黑眸多鬚。他們大約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分別向東、西兩面遷移。向東的一支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印度西北方印度河流域的五河地帶。這些擅於戰鬥的游牧民族,把當地的土著征服後,便在那定居,轉事農耕,展開了印度另一階段的社會文化。他們創立的"吠陀"文化,成了日後全印度的宗教與文化主流。
"種姓" 的含義,原本是膚色的意思。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自認為容貌端正,膚色白淨,是優秀高貴的種族,將膚色黝黑的土著視為卑污的賤民,壓迫為奴隸。另外,他們又按照本族不同的職業和身份,再分三等,因而產生了以下四姓階級的制度:
(一)婆羅門 —— 即僧侶、祭師。只有他們才有資格主持祭祀。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最為顯貴,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統治者。
(二)剎帝利 —— 即貴族。他們擔任國王和文武官職,掌握政治和軍事的實權,是政治的貴族。
(三)吠舍 —— 即平民,如農夫、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等。他們負有繳納租稅和服徭役的義務。
(四)首陀羅 —— 即奴隸、僕役。他們的地位最為卑賤,需要替主人耕牧,從事家務勞動,但卻沒有任何權利,極受壓迫。
以上四種階級都是世代相傳,各種姓之間界限分明,嚴禁通婚,不許共食。四姓之中,只許前三種姓有念誦《吠陀》及祭祀的權利,又被認為死後可以再投生於世,因而稱為"再生族"。第四種姓的首陀羅,既沒有誦經及祭祀的權利,更被認為不能再投生轉世,因而稱為"一生族"。
由於四姓階級在社會上的地位、權利、義務、職責、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都很不相同,於是便出現了貧富懸殊的情況和歧視低下階級的風氣。再者,階級世代相傳,壓制了低下階層的優秀份子發揮他們才能的機會。由於每人都被困在自己階級的工作範圍之下,國家的利益自然受到影響,而這種制度,也就成為整個印度社會進步的阻力。
"吠陀"的意思,是指"知識",特別是宗教上的知識。《吠陀本集》,正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典籍,反映了雅利安人最初的宗教思想和精神生活。
吠陀經典其後衍生了一些重要的哲理文獻,例如討論宇宙人生本質的《奧義書》。婆羅門教統稱這些文獻為《吠陀》,奉為聖典。
婆羅門教的衰落與六師外道的興起
公元前六世紀至前五世紀,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整個恆河流域都冒現了較大的城市。社會的結構和民間的思想,也因應著環境的變遷,而產生了新的氣象。
經濟發達,帶來了君權提升,剎帝利的地位越來越高,因而對婆羅門的特權感到不滿。同時,婆羅門奢華頹廢的生活,也開始令許多民間信徒對他們的信心動搖。至於婆羅門教奉行複雜繁瑣的祭祀儀式,更使人漸覺煩厭。
這個時期,婆羅門教已不再像昔日般受人尊敬和重視了。
在思想方面,《奧義書》的義理也逐漸受到質疑。人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探討,開始脫離婆羅門教及傳統"吠陀"思想的局限,而轉向自由解放的革新思潮。這些立志要重新尋求真理的修道者,被稱為"沙門"。從他們的研修探究,興起了當時最有代表性的"六師學說"[註1]。
佛陀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出家求道,成為尋求解脫道的其中一個"沙門"。
1.六師學說:古印度恆河中流一帶,六派影響力較大之修行者,即懷疑論派、唯物論派、定命論派、無道德論派、無因論派、苦行派。
(一)試述雅利安人移居印度,對當時之社會產生了哪些結構上的重大變化。
(二)倘若你生於古印度一個首陀羅的家,你會有什麼感受?你會接受社會傳統和制度,抑或另尋出路?
(三)你認為"沙門"的志向值得尊重嗎?為什麼?
‧水野弘元:《佛教的原點》(圓明)
‧林許文二、陳師蘭:《印度聖境旅人書》(商智文化)
‧顏素慧:《釋迦牟尼小百科》(橡樹林)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爲"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爲"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爲西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爲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西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爲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西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西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併戰爭,到西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爲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統治印度河流域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西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起義,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爲強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西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 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位記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西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還産生了佛教,後來先後傳入中國、朝鮮、日本。
B84503099 電機四 梁奕智
文明一詞深入現代人腦海裡,舉目所見人類可及之處不無文明的蹤跡。但是要回答人類何去何從,不能不提及古文明的興起與衰頹,人類開始群聚生活、利用土地、開發資源、發展文化,這個最初的起點,卻最能給予後代整體人類命運的啟示。
世界上的所有文明起源幾乎可以說是由農耕開始,但也是由農耕結束。提起蘇美文明、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馬雅文明甚至是中國的殷商文化,這些曾經發展出輝煌文化的時代,都經歷了興起、繁榮與衰頹的過程。推究其根本的原因,與當地人類對植物的利用有非常大的關係。最令人感興趣的是3000BC到1000BC這段時間內,少有手寫歷史流傳後世的時代,幾乎能夠總結出一致的文明模式。
人類學會農耕後,雖然能減少採果捕獵的不穩定性,但是自然環境變化使得農田生產力升降不一,飢荒中不甘挨餓的人開始搶奪,使得人群聚居在一起形成村落以抵抗,同時也合力建造糧倉以應不時之需。穩定的糧食獲得使得人口不斷增加,一部份不必下田工作的人成為管理階級,利用宗教或武力取得權力,即從封閉性農業轉換成開放性農業。分散各地的村莊仍不足以抵抗掠奪者軍事性的進犯,於是人群在廣大農田的中心,原本是宗教建築或糧倉之地建造城塞防禦。常規軍隊為了保護城塞而集結,管理常規軍隊的人則成為城塞的領袖。農民將糧食運往城塞以獲得軍隊的保護,軍隊則將多餘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以發展軍事工藝。由於銅鐵資源的交換,人們建造市場。這是一個成形中的城市國家,當區域中有許多城市國家共享著相同的生活方式,一個文明漸漸地誕生。
文明的建立,帶來人類知識的提昇,促使了各種學術與技術的發展,改善了城市建築,同時促進了貿易交通。使得城市裡人們的不但物質享受豐饒,精神生活也透過藝術與文學獲得提昇。但是城市成立的前提是有足夠的糧食供給,糧食來自城市四周的村莊。作為文明根基的農耕土地限於大河沖積出的平原,收穫穩定而且產量大,足以養活許多城市。一但人口增加、城市擴張,人們必須砍伐森林以開發更多的農地,挖掘灌溉渠道,以生產更多的糧食。但是氣候'水文等環境變化引起的飢荒,使得許多原本屬於城市的軍隊有計劃地掠奪其他城市,不斷的戰爭直接破壞了城市與農地,或者使得城市由村落徵用人力,使農產力下降,又形成掠奪行動的起點。這是文明崩毀的人為因素。
對更多農地的需求造成過度的森林砍伐,濫伐濫墾造成水土流失,暴露在陽光下的土地失去了植被的保護,水分蒸發加速使得土壤變得乾燥,更加不利農作物生長;強迫河流流經廣大的土地卻沒有應有的水利建設,使得人造的沖積平原抵擋不了季節性的洪水,河流改道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也使得農地收穫不穩定;大規模的灌溉降低土地肥力,增加無機鹽分,加上水氣直接由農地蒸發,造成土壤鹽化加速。農地作物產量一但降低,戰爭更加頻繁嚴重,由掠奪轉變成破壞,由破壞轉變成屠殺。文明的子民沒有了土地和糧食,只能遷徙到別地以延續文明的成果,或者退化到自給自足的農耕時代,曾經輝煌一時的文明任其消失。
這是個過度簡化的版本,文明建立的原因還包括適合貿易的地理條件,各個文明之間的科技往來是促進文明內涵進步的重要因素。文明的興盛也包括統治階級的管理方式,帝國的形成通常能延續文明的香火;宗教、民族與文化歸屬的自覺也佔有很大的因素。文明衰敗的原因更多,外族的入侵、掠奪與破壞,大規模內戰,貿易路線的中斷,飢荒與瘟疫,都能影響一個文明的存續。但是氣候的不穩定,農作物病蟲害,土地鹽化等自然與人為因素所影響的基本糧食問題,卻能粉碎文明的基石。
許多的古代文明基本上照著這個簡單劇本演出,其中包括印度河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sation,2500BC~1500BC),其文明的興盛繁榮可以從古代印度城市遺跡看出,該時代的生活品質甚至超過一部份現代印度人,但是繼延續一千年的繁盛之後,印度河文明就從世界上永遠消失了。
這篇報告簡單地整理了印度河文明與植物利用的關係,意圖了解植物作為糧食與原料,對印度河文明的影響。希望能夠對存活於古代的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印度擁有全世界最古老文化之一,其古代文化最古老的紀錄係印度河谷之考古發掘的出土,年代約為3000BC-1500BC。在1500BC至1400BC期間,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毀滅印度河文明,開始一段印度歷史上的黑暗時期。雅利安人自北方分批南下,於三百年內逐漸深入印度各地,其後始進入吠陀經故事記載的年代。印度河文明與古希臘和古埃及文明不同,在征服者蹂躪下仍能僥倖存活,雖其文明內涵一再地受到修改,廣大的印度領土間有山脈與沙漠的阻絕致使其政治不統一,因此導致接下來的歲月裡各地文化分歧。然而印度教卻一直以其對各種形而上概念的驚人包容力而著稱於世。一般推究印度宗教的起源,皆溯源於雅利安人入侵北印度之後的吠陀文化[1]。
但是考古上的發現卻指出印度宗教裡的許多概念或許起源得更早。特別是印度河文明的古代印度城市遺跡----摩罕吉達羅(Mohenjo-daro)和哈拉巴(Harrapa),研究當時當地人民的文化表現卻發現,在1500BC雅利安人入侵之前,印度河流域便有發達的文明興起了一千年左右的時間,其中以哈拉巴文化最為顯著,而其宗教祭典與儀式同樣鼎盛。現代的印度教對日常生活許多方面均制定嚴格律法,這些律法也許可遠溯至印度河文明史前時期,某些古印度制度是今日社會改革的主題,也透露出印度文化具有歷史一體性的可能。
在這裡有必要對印度河文明的考古發現[2]做些整理,以便想像古代人類的生活。就如同兩河流域曾有過燦爛輝煌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當時的印度次大陸的土地是潮濕而佈滿了森林,印度河沿岸土壤肥沃,供水充裕,利用河川交通便捷。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經過文明第一期的半游牧階段,然後發展成農耕村落性態,2000BC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氾濫農耕,文明中期或許有小型城市的試建,其後開啟了文明後期計劃性城市的時代。現今喀拉蚩附近的摩罕吉達羅與德里西北邊的哈拉巴是印度河文明著名的古代遺跡,環繞這兩個中心城市,遍佈整個印度河平原,也挖掘出許多古代的文物與建築。遺跡中百分之九十是村落般的小型遺跡,足可證明城市的存在主要是由小型的農村所支撐。
現今熱帶無人地區的確是密林遍佈,到處是沼澤與叢林,那麼古代未開發的印度河沿岸,似乎不像是現在巴基斯坦境內沙漠化嚴重的樣子。廣布的村落文化同時也意味著廣泛的農耕,而農耕需要耕地,自然需要砍伐存在已久的森林以取得。恣意改變地貌以求更長遠的生存,卻似乎種下人類文明滅亡的種子也未可知。
摩罕吉達羅與哈拉巴兩座古城約建於2000BC,是基於整然有序的城市規劃所建成,城內不但有水井和下水道等供水與排水設施,甚至有沖水廁所與垃圾桶,可見當時衛生觀念之先進與土木工程學之優異。已發掘出的城市大都建築在印度河河邊,有些開鑿運河並且建造碼頭,說明了這些城市仰賴河川運輸的程度。
城市中的市街井然有序,城市東方有貫穿南北的寬廣大道,市街周圍則有城牆環繞成四邊形。城牆是用燒磚製作的,或許使用大量的木材作為燃料,而大量砍伐附近的森林足以遭致不良的後果,為印度河文明的盛衰埋下變數。現今阿富汗境內磚窯燒磚使用灌木而不用喬木,或許是遠古留下來的教訓吧。市街西邊則有城塞聳立,由城牆圍繞並且建有瞭望台。城塞內建有人工祭壇、大型穀倉、神殿與會議設施,還有類似大型游泳池的沐浴設施,推測有一定的統治階級與祭祀儀式。城市裡挖掘出許多陶器,青銅器和特殊石器,並且可以推論一定的度量衡的存在。同時也挖掘出印章,上刻有文字,足可證明語言的使用。
城塞與市街分開,與城塞便是城市主體的概念相反,這也是成熟的規劃城市的特色。當附近的村落人口增加,開始在商業交通繁忙的地帶形成市鎮時,通常是市鎮本身存在防禦性武力,並且在市鎮周圍建立城牆防禦外敵的侵擾。而兩座古城選擇在交通方便的平原上建立市鎮,在附近高隆的丘陵上建立軍事據點,已經顯露出久經戰事的智慧,但也有可能是階級制度分別而將統治階級的宮殿隔開建造。經由規劃的城市也意味著戰爭或是大洪水後整個城市遷徙或重建的可能性。
洪水氾濫帶來農耕必須的肥沃土地,但是當洪水摧毀城市卻能令整個文明動搖。摩罕吉達羅古城就至少受到三次大洪水侵襲,城市幾乎成為廢墟,因而能夠覓地或就地規劃重建,遂成為現今發掘出的規劃城市的風貌。然而神話一般的大洪水卻沒有瞬間沖毀印度河文明,事實上侵襲當時城市的洪水並不激烈,但是氾濫程度無可比擬。其氾濫規模甚至將大城市全體吞噬,歷經數月或數年仍然不消退,居民則想辦法將洪水引退,重建氾濫後的摩罕吉達羅。這些洪荒的故事可以由城市遺跡內後達三十至七十公分的堆積土層得知。文明後期的城市並非因為一日的洪水而消滅,但是洪水氾濫後不可居的城市,相對於文明日漸衰頹的恢復力,城市被遺棄事實上是文明終結的結果。
現在大約有超過4/5以上的印度人居住於鄉間,在這裡種姓制度發展到一相當完整的地步,勞動階層、享權利及盡責任的階層分得非常清楚。完全自給自足或群聚的鄉村部落只有在孤立的地區才見得到,主要的鄉村結構儘管不是很強,仍保存好幾個世紀。除一些比較特殊的村莊,如漁人村或牧人村外,鄉村生活的基礎仍是土地和農業活動。大多數的印度村莊都有一個核心,那就是大約有50~500棟房子沿路而建,其外圍繞著田地。每一個村莊通常有4或5個到分清楚的社區,包括一個在核心區域之外屬於最低階層所住的區域。
印度河文明的時代沒有肥料可用,就算不提土壤鹽化或沙漠化的影響,短期的無休耕作同樣會造成土地地力喪失,而印度河文明能夠屹立一千年的時間,端賴印度河氾濫所帶來的肥沃沖積土。印度河文明農作物出土有冬小麥,印度每年六月到八月有印度洋季風,造成印度河水量增大,導致印度河下游所在的信德地方產生河水氾濫,這時種植冬小麥,次年雨季來臨前即可收穫一次。由水利學者的研究顯示當時季風所帶來的洪水氾濫面積較今日為廣,因此當時似乎依靠洪水而能持續大豐收。在遠離河川的地方則建築堤防以留住雨水沉澱後的沉澱土,用以來農耕。
摩罕吉達羅和哈拉巴兩個城市遺跡裡,不但缺少紀念帝王的巨大建築,同時城市也無法擴張,在在顯示出印度河流域氾濫農耕的基本限制。氾濫農耕是季節性的耕作,對城市來說能確保耕地的大小及收穫量,同時也不必開闢灌溉水路或進行大規模水利建設。但是河道卻經常改變,農耕地點屢屢變動,使得村落需要遷徙或仰賴鄰近村落提供糧食。這使得印度河文明的主要都市需要比中國夏商文明或蘇美文明更加廣大的村落來提供糧食,城市與城市之間隔得太遠,就沒有必要依靠戰爭來解決爭端。印度河文明的城市普遍都有軍事力量脆弱的特性,可以由遺跡中少有武器,甚至沒有甲冑和盾牌,並且歷經一千年的時間武器發展卻有限可以看出。受到農耕基本形式的影響,印度河文明缺乏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抗爭,原本是文明和平發展的契機,武器發展的停滯卻使得文明對外敵的抵抗力低弱,成為敗亡的原因之一。脆弱的城市,端賴宗教力量驅使村落獻上糧食以維持,城塞內的沐浴場作為前來朝聖祭拜的村民供給糧食之後得以沐浴潔身之用,此一設備與今日印度境內的印度教寺廟的淨水池功能相似。
既然印度河如同今日一般地跟隨著季風一起年復一年地氾濫著,何以現在荒蕪乾燥的土地,氾濫農耕在當時卻能作為印度河文明偉大的根基呢?某些學者根據花粉分析的結果,認為至少在1800BC前該區域的氣候比今日同地區還要濕潤。可見得河水氾濫多寡並非決定土地乾濕的主因,真正能涵養水氣維持空氣溼度的是森林與草地。若有植被覆蓋,形成洪水的大規模降雨大半會滲入大地而獲存留,但是在乾地則有八至九成會流失。不僅是大地失水迅速,大氣溼度也會降低,氣溫隨之增高,將原本乾燥的大地吸收出更多的水分。土地中的鈣鹽化物藉著毛細作用而被吸出地表,在地表上形成一層下雪般的晶白固體鹽分薄膜。此即土壤鹽化,使得鹽化的土地無法耕作,雖然能靠洪水氾濫帶走鹽分,但是氣候乾燥的起因於水土保持不佳則無法去除,使得農民必須放棄這塊土地。印度河文明的後期飽受洪水氾濫之苦,屢屢遷徙尋求可用的耕地,但是城市的建設與過度的放牧,造成森林的濫墾濫伐,間接造成土地的乾燥,鹽害使得可用耕地減少,近一步摧毀城市的農業根基,遂形成印度河文明滅亡的主因。
與多數人對印度古代史的印象恰恰相反的是,印度河文明消失後接續的是雅利安人文化這個事實,並不能用來直接推論印度河文明是受到雅利安人入侵而摧毀殆盡。對印度的編年史作深入的考查卻發現,衰頹的印度河文明所遺留的農耕部落所形成的土著文化,與雅利安文化結合,成為吠陀文化的農業根基,而印度雅利安人經由征戰和貿易所獲得的武器與工藝進步,遂成為印度舞台上下一個文化的萌芽要素,似乎才是對印度古文明較為全面的了解。
古文明的興起與建立總似乎有神話的意味在,然而實地考古挖掘卻發現,古代文明實際上沒有想像的神秘。同樣是人類在土地上求得生存,農耕形式或許與今日有別,但是人們內心對未來的希望卻是相同的,生存是唯一希望而文明的存在與否或許只是一種形式而已。然而環境改變屢屢使得文明遭受挫折,其中不乏有人類濫墾濫伐後自食惡果的成分,印度河文明的毀滅是個警惕,誰能保證千年後,科學文明還能夠流存下去呢?
1. 塔帕爾,R.,印度古代文明,淑馨出版社,台北市,民83。
2. 辛島申et al.,印度河文明 印度文化之源流,國立編譯館,台北市,民82。
古代中國稱印度為「天竺」、「身毒」,古波斯及阿拉伯稱印度為「興度」(Hindu),西方稱印度為「India」,但其實古代印度自稱其國家為「婆羅多」(Bharata)。現今的印度為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領土僅佔南亞次大陸的一部分,但古代印度版圖不僅涵蓋南亞次大陸,甚至包括中亞、阿富汗、伊朗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歷史的變遷雖影響印度文明及文化的內容及發展,但印度文化的特性及體質先天上主要則是受到地理因素所左右。印度歷史文化始自史前時代綿延至今,既古老且悠久,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具有如下特徵:
(一)、多元且一致:印度並非由單一種族,而是由多種族所構成,因此表現出複雜且多樣的文化特性,但同時卻具有共通的一致性,如衣食住行各地雖有不同但都具有一致的行為準則及規範。
(二)、區域文化色彩濃厚:印度各地豐富且多元的種族及歷史文化,以及約80% 的村鎮比例,造成地區文化意識及認同感重於所謂國家觀念或中央政府。北印度與南印度固然不同,印度各省文化也自有不同,而這又與豐富多變的印度地理環境有關。
(三)、亂世多而治世少:始自史前印度河(Indus)文明至今的印度,歷史上紛亂不已,由阿利安人(Aryan)進入印度開始,外族不斷陸續進入印度。中世紀以前,外族多由陸路進入西北印度,而中世紀以後多由印度西海岸進入印度。印度歷史發展由西而東再南向發展至印度半島,真正統一的朝代只有四個,依序如下:佛教的孔雀(Maurya)王朝、印度教的笈多(Gupta)王朝、伊斯蘭教的蒙兀兒(Mughal)王朝、基督教的英印(British India)帝國。即便現今印度共和國也非領土統一的國家。
(四)、精神文明:自古以來,印度不重視歷史而重視思想,因此,宗教及哲學思想蓬勃發展而成為印度文化的主要核心內容及成就,如印度教、佛教(Buddhism)、耆那教(Jainism),對世界文明史具有極大貢獻。
(五)、吠檀多(Vedanta)與印度教道統:雖然哲學及宗教學派思想論爭不斷,但終於融合成為一致的印度宗教哲學思想,而以吠陀(Vedas)與印度教(Hinduism)作為印度文化的精神內涵及正統。
(六)、不斷同化與融合:印度可稱為真正的民族大鎔爐,奧族(Australoids)、達羅維第人(Dravidians)、阿利安人、希臘人、中亞民族如塞迦(Saka)、大月支的貴霜(Kushan)、波斯人、匈奴、阿拉伯人、蒙古人、土耳其人(突厥)、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等都在歷史上先後進入印度,為印度開創多樣的文明並豐富印度文化的內容。我們甚至可說除了史前新石器時代的奧族可能是印度本土民族之外,其他民族或種族幾乎都是外來的。他們彼此經由衝突、學習、吸收、調和、同化而融合成所謂印度文化。
此外,由於長期歷史文化的發展及近現代西方文化進入印度,也造成印度各地普遍呈現不均衡的現象,尤其在社會、經濟方面,因而也成為現今所見印度文化的另一項特徵。總的來說,印度文化的認識雖不能離開歷史,但由外在的條件而言,地理環境更重於歷史;而由內在的內涵而言,宗教、哲學與社會三者融合成為一體的印度心靈及生活才是印度文化的主要內容。
早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前,印度河流域就已存在一個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它被稱為「印度河文明」(Indus Civilization)或「印度河谷文明」。在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各自建國之後,雖然該文明大部分歸屬巴基斯坦,但印度方面仍陸續發掘出一些新遺址。印度河文明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1500年,興盛期約為公元前2300~1800年,換言之,當阿利安人約於1500年進入印度時,印度河文明已經衰落甚至可能已經滅亡。印度河文明是金石並用時代,同時使用新石器與銅器,是目前所知印度最早的城市文明。印度河文明分布範圍遼闊,以印度河為中心,東西廣約1600公里,南北長約1400公里,共約300個以上的大小遺址,其中多數是村落。由於哈拉巴(Harappa)與摩亨約達羅(Mohenjo- daro)這兩大城市遺址各位於印度河上游及下游,且是該文明的重心,因而成為印度河文明的主要代表;同時,也因該文明最早發現於哈拉巴,因此,印度河文明又稱為「哈拉巴文明」。
印度河文明遺跡分布地區大致有四:下游的信德(Sind)地區以摩亨約達羅為代表、旁遮普(Punjab)至拉迦斯坦(Rajasthan)北部地區以哈拉巴為代表、古迦拉特(Gujarat)地區、伊朗高原東部的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一帶。綜觀印度河文明各城市遺址,我們得知印度河文明具有以下幾項特色:
(一)、規劃性城市文明建築,
(二)、對外與美所不達米亞有海上貿易且與農耕經濟並行,
(三)、祭司神權與商人政權疑似並行,
(四)、非雅利安人宗教社會。
規劃性城市建築主要發現於哈拉巴、摩亨約達羅、卡里班根(Kalibangan)、洛塔(Lothal),都是一地一城市的建築,且都由城塞區及住宅區兩部分所構成。哈拉巴似乎出現較早,摩亨約達羅其次,其他則較晚,其中哈拉巴似乎自始就採規劃性建築,而摩亨約達羅則是中途變更而出現規劃性建築。通常高聳的城塞區位於西側,而住宅區位於東側。城塞區以大穀倉及大浴池最具特色,至於住宅區則成方整的棋盤狀,街道整齊劃一,住屋多是兩層建築,屋內具有浴室,且備有排水設施。
由城市遺址出土遺物得知:
(一)、該文明未發現鐵器,且武器鈍劣而不發達
(二)、普遍使用一定尺寸的日曬磚及燒磚。
(三)、發現大量印章,可能用於商業印信的封泥或宗教用途。
(四)、普遍栽種小麥及棉花,並備有引水道或水庫的灌溉或供水設施。
(五)、發現印章上的船隻圖案及港口遺址。
(六)、不同人種遺骨共存。
(七)、雖有火祭,但不採火葬而採土葬,並有陪葬品,尤其以發現於城市外的多人合葬方式較為普遍。
印度河文明因較晚於美索不達米亞,且人種、信仰、印章、器物都發現於雙方,且雙方已有密切的海上船隻貿易活動及交流,因此,有人認為印度河文明由美索不達米亞所開創;也有認為該文明起源於俾路支斯坦;但似乎學者較傾向主張由荼羅維第人所開創。由於仰賴印度河的氾濫農耕經濟不足以維繫廣大的印度河文明,因而與美索不達米亞的沿海商業貿易活動所得正好滿足印度河文明發展所需。
由於該文明並未發現宮殿或神殿等政權或神權象徵,因此無法直接得知是否存在著類似國家制度或國王的政權或神權政治。但由大浴池、大祭司雕像及宗教信仰推知該文明可能是由一群祭司神權所主宰,而大浴池可能即是該神權的象徵。此外,由於大量使用疑似用於商業活動的印章、沿海商業貿易、代表農業貿易活動的大穀倉,而推測一群商人領袖可能與這群祭司神權共治印度河文明。換言之,它可能是政教合一、祭司與商人共治的城市文明。
該文明可能是一種宗教社會,除可由祭司雕像推知之外,由出土的陶板與上面所刻山羊及牛的圖案經常發現於火祭遺跡中也得知當時普遍盛行火祭。大浴池的結構類似現今南印度的印度教寺廟中浴池設施,似乎具有齋戒沐浴的神聖功能。此外,二次葬法、疑似具有靈魂不滅信仰的骨甕上圖案及小孔設計、疑似精靈遍在主義或圖騰信仰的印章上的動植物圖案、重視孕育及生殖能力的地母神信仰,也都宗教有關。
由於印度河文明並未發現任何文獻,而印章上方的疑似象形文字的圖形仍未解讀出,只能由陸續發掘的遺址及其出土物推知該文明的梗概。印度河文明的衰亡原因說法不一,但可能是由於洪水氾濫、河道改變造成乾涸、與美索不達米亞商業貿易中斷導致經濟力量衰落,終於造成衰亡。至於阿利安人摧毀印度河文明的說法則有疑問,一般認為阿利安人在進入印度之前,印度河城市文明已經衰亡而僅餘下零落的部分村落遺址。
儘管印度河文明的理解仍有許多不明之處或疑點,但無疑地史前印度河文明的發現確實具有幾項重大意義:
(一)、印度河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同時期,彼此有商業往來及文化交流,此點確立印度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地位。
(二)、破除以阿利安人的吠陀文明作為整體印度文化代表的誤解。非阿利安人所開創的農耕文化的印度河文明比阿利安人的游牧文化更為發達,事實上,印度文化是由阿利安人與非阿利安人共同開創。
(三)、吠陀文明固然主要是由阿利安人所開創,但現今所見的印度教其中許多信仰已發現於印度河文明,如:火祭、淨水、菩提樹、動物、植物、庶物、母神及女神、祭司信仰、甚至疑似瑜珈坐姿的圖像也已出現。
(四)、印度河文明的發現肯定南印度文化,因該文明似乎是由達羅維第人所創立,而他們被推定為現今多數南印度人的祖先。南印度人因而認識到北印度文化並不優於南印度文化,此點對於平衡南印度與北印度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五)、發現於英國統治印度時期的印度河文明不僅恢復印度民族自信心,也間接鼓舞當時欲脫離英國的獨立運動。
(本文節錄自「印度歷史文化發展」一文)
第一課 佛陀出現的時代背景
1. 課文內容 (Last updated: 2004/08/08)
2. 相關資料
佛教的起源地──印度孕育出佛教的古印度地域,座落於今天亞洲大陸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之間,西北接巴基斯坦,東北與中國、尼泊爾和不丹相鄰,南端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
印度的名稱,在中國兩晉南北朝時稱為"天竺",至唐朝時定名為"印度"。由於印度的地域曾被劃分為東、南、西、北、中等五部分,故有"五印度"或"五天竺"之稱,又簡稱"五印"。
古印度的文化,概括可分為兩個時期:土著文明和雅利安人的文明。
土著文明是指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印度河流域一帶的社會文化。根據近代考古學家的發現,雖然當時仍是銅器時代,但道路的建築已井然有序,並且具有都市計劃的建設,除了住宅之外,還有浴場、市場、儲藏室等公眾設施。至於信仰方面,根據發掘出來的許多滑石印章,顯示當時有對女神、動物,以及自然現象的崇拜。
來自中亞細亞的雅利安人,體高膚白,面型方正,鼻窄而高,黑眸多鬚。他們大約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分別向東、西兩面遷移。向東的一支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印度西北方印度河流域的五河地帶。這些擅於戰鬥的游牧民族,把當地的土著征服後,便在那定居,轉事農耕,展開了印度另一階段的社會文化。他們創立的"吠陀"文化,成了日後全印度的宗教與文化主流。
"種姓" 的含義,原本是膚色的意思。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自認為容貌端正,膚色白淨,是優秀高貴的種族,將膚色黝黑的土著視為卑污的賤民,壓迫為奴隸。另外,他們又按照本族不同的職業和身份,再分三等,因而產生了以下四姓階級的制度:
(一)婆羅門 —— 即僧侶、祭師。只有他們才有資格主持祭祀。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最為顯貴,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統治者。
(二)剎帝利 —— 即貴族。他們擔任國王和文武官職,掌握政治和軍事的實權,是政治的貴族。
(三)吠舍 —— 即平民,如農夫、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等。他們負有繳納租稅和服徭役的義務。
(四)首陀羅 —— 即奴隸、僕役。他們的地位最為卑賤,需要替主人耕牧,從事家務勞動,但卻沒有任何權利,極受壓迫。
以上四種階級都是世代相傳,各種姓之間界限分明,嚴禁通婚,不許共食。四姓之中,只許前三種姓有念誦《吠陀》及祭祀的權利,又被認為死後可以再投生於世,因而稱為"再生族"。第四種姓的首陀羅,既沒有誦經及祭祀的權利,更被認為不能再投生轉世,因而稱為"一生族"。
由於四姓階級在社會上的地位、權利、義務、職責、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都很不相同,於是便出現了貧富懸殊的情況和歧視低下階級的風氣。再者,階級世代相傳,壓制了低下階層的優秀份子發揮他們才能的機會。由於每人都被困在自己階級的工作範圍之下,國家的利益自然受到影響,而這種制度,也就成為整個印度社會進步的阻力。
"吠陀"的意思,是指"知識",特別是宗教上的知識。《吠陀本集》,正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典籍,反映了雅利安人最初的宗教思想和精神生活。
吠陀經典其後衍生了一些重要的哲理文獻,例如討論宇宙人生本質的《奧義書》。婆羅門教統稱這些文獻為《吠陀》,奉為聖典。
婆羅門教的衰落與六師外道的興起
公元前六世紀至前五世紀,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整個恆河流域都冒現了較大的城市。社會的結構和民間的思想,也因應著環境的變遷,而產生了新的氣象。
經濟發達,帶來了君權提升,剎帝利的地位越來越高,因而對婆羅門的特權感到不滿。同時,婆羅門奢華頹廢的生活,也開始令許多民間信徒對他們的信心動搖。至於婆羅門教奉行複雜繁瑣的祭祀儀式,更使人漸覺煩厭。
這個時期,婆羅門教已不再像昔日般受人尊敬和重視了。
在思想方面,《奧義書》的義理也逐漸受到質疑。人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探討,開始脫離婆羅門教及傳統"吠陀"思想的局限,而轉向自由解放的革新思潮。這些立志要重新尋求真理的修道者,被稱為"沙門"。從他們的研修探究,興起了當時最有代表性的"六師學說"[註1]。
佛陀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出家求道,成為尋求解脫道的其中一個"沙門"。
1.六師學說:古印度恆河中流一帶,六派影響力較大之修行者,即懷疑論派、唯物論派、定命論派、無道德論派、無因論派、苦行派。
(一)試述雅利安人移居印度,對當時之社會產生了哪些結構上的重大變化。
(二)倘若你生於古印度一個首陀羅的家,你會有什麼感受?你會接受社會傳統和制度,抑或另尋出路?
(三)你認為"沙門"的志向值得尊重嗎?為什麼?
‧水野弘元:《佛教的原點》(圓明)
‧林許文二、陳師蘭:《印度聖境旅人書》(商智文化)
‧顏素慧:《釋迦牟尼小百科》(橡樹林)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爲"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爲"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爲西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爲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西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爲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西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西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併戰爭,到西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爲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統治印度河流域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西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起義,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爲強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西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 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位記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西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還産生了佛教,後來先後傳入中國、朝鮮、日本。
B84503099 電機四 梁奕智
文明一詞深入現代人腦海裡,舉目所見人類可及之處不無文明的蹤跡。但是要回答人類何去何從,不能不提及古文明的興起與衰頹,人類開始群聚生活、利用土地、開發資源、發展文化,這個最初的起點,卻最能給予後代整體人類命運的啟示。
世界上的所有文明起源幾乎可以說是由農耕開始,但也是由農耕結束。提起蘇美文明、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馬雅文明甚至是中國的殷商文化,這些曾經發展出輝煌文化的時代,都經歷了興起、繁榮與衰頹的過程。推究其根本的原因,與當地人類對植物的利用有非常大的關係。最令人感興趣的是3000BC到1000BC這段時間內,少有手寫歷史流傳後世的時代,幾乎能夠總結出一致的文明模式。
人類學會農耕後,雖然能減少採果捕獵的不穩定性,但是自然環境變化使得農田生產力升降不一,飢荒中不甘挨餓的人開始搶奪,使得人群聚居在一起形成村落以抵抗,同時也合力建造糧倉以應不時之需。穩定的糧食獲得使得人口不斷增加,一部份不必下田工作的人成為管理階級,利用宗教或武力取得權力,即從封閉性農業轉換成開放性農業。分散各地的村莊仍不足以抵抗掠奪者軍事性的進犯,於是人群在廣大農田的中心,原本是宗教建築或糧倉之地建造城塞防禦。常規軍隊為了保護城塞而集結,管理常規軍隊的人則成為城塞的領袖。農民將糧食運往城塞以獲得軍隊的保護,軍隊則將多餘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以發展軍事工藝。由於銅鐵資源的交換,人們建造市場。這是一個成形中的城市國家,當區域中有許多城市國家共享著相同的生活方式,一個文明漸漸地誕生。
文明的建立,帶來人類知識的提昇,促使了各種學術與技術的發展,改善了城市建築,同時促進了貿易交通。使得城市裡人們的不但物質享受豐饒,精神生活也透過藝術與文學獲得提昇。但是城市成立的前提是有足夠的糧食供給,糧食來自城市四周的村莊。作為文明根基的農耕土地限於大河沖積出的平原,收穫穩定而且產量大,足以養活許多城市。一但人口增加、城市擴張,人們必須砍伐森林以開發更多的農地,挖掘灌溉渠道,以生產更多的糧食。但是氣候'水文等環境變化引起的飢荒,使得許多原本屬於城市的軍隊有計劃地掠奪其他城市,不斷的戰爭直接破壞了城市與農地,或者使得城市由村落徵用人力,使農產力下降,又形成掠奪行動的起點。這是文明崩毀的人為因素。
對更多農地的需求造成過度的森林砍伐,濫伐濫墾造成水土流失,暴露在陽光下的土地失去了植被的保護,水分蒸發加速使得土壤變得乾燥,更加不利農作物生長;強迫河流流經廣大的土地卻沒有應有的水利建設,使得人造的沖積平原抵擋不了季節性的洪水,河流改道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也使得農地收穫不穩定;大規模的灌溉降低土地肥力,增加無機鹽分,加上水氣直接由農地蒸發,造成土壤鹽化加速。農地作物產量一但降低,戰爭更加頻繁嚴重,由掠奪轉變成破壞,由破壞轉變成屠殺。文明的子民沒有了土地和糧食,只能遷徙到別地以延續文明的成果,或者退化到自給自足的農耕時代,曾經輝煌一時的文明任其消失。
這是個過度簡化的版本,文明建立的原因還包括適合貿易的地理條件,各個文明之間的科技往來是促進文明內涵進步的重要因素。文明的興盛也包括統治階級的管理方式,帝國的形成通常能延續文明的香火;宗教、民族與文化歸屬的自覺也佔有很大的因素。文明衰敗的原因更多,外族的入侵、掠奪與破壞,大規模內戰,貿易路線的中斷,飢荒與瘟疫,都能影響一個文明的存續。但是氣候的不穩定,農作物病蟲害,土地鹽化等自然與人為因素所影響的基本糧食問題,卻能粉碎文明的基石。
許多的古代文明基本上照著這個簡單劇本演出,其中包括印度河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sation,2500BC~1500BC),其文明的興盛繁榮可以從古代印度城市遺跡看出,該時代的生活品質甚至超過一部份現代印度人,但是繼延續一千年的繁盛之後,印度河文明就從世界上永遠消失了。
這篇報告簡單地整理了印度河文明與植物利用的關係,意圖了解植物作為糧食與原料,對印度河文明的影響。希望能夠對存活於古代的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印度擁有全世界最古老文化之一,其古代文化最古老的紀錄係印度河谷之考古發掘的出土,年代約為3000BC-1500BC。在1500BC至1400BC期間,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毀滅印度河文明,開始一段印度歷史上的黑暗時期。雅利安人自北方分批南下,於三百年內逐漸深入印度各地,其後始進入吠陀經故事記載的年代。印度河文明與古希臘和古埃及文明不同,在征服者蹂躪下仍能僥倖存活,雖其文明內涵一再地受到修改,廣大的印度領土間有山脈與沙漠的阻絕致使其政治不統一,因此導致接下來的歲月裡各地文化分歧。然而印度教卻一直以其對各種形而上概念的驚人包容力而著稱於世。一般推究印度宗教的起源,皆溯源於雅利安人入侵北印度之後的吠陀文化[1]。
但是考古上的發現卻指出印度宗教裡的許多概念或許起源得更早。特別是印度河文明的古代印度城市遺跡----摩罕吉達羅(Mohenjo-daro)和哈拉巴(Harrapa),研究當時當地人民的文化表現卻發現,在1500BC雅利安人入侵之前,印度河流域便有發達的文明興起了一千年左右的時間,其中以哈拉巴文化最為顯著,而其宗教祭典與儀式同樣鼎盛。現代的印度教對日常生活許多方面均制定嚴格律法,這些律法也許可遠溯至印度河文明史前時期,某些古印度制度是今日社會改革的主題,也透露出印度文化具有歷史一體性的可能。
在這裡有必要對印度河文明的考古發現[2]做些整理,以便想像古代人類的生活。就如同兩河流域曾有過燦爛輝煌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當時的印度次大陸的土地是潮濕而佈滿了森林,印度河沿岸土壤肥沃,供水充裕,利用河川交通便捷。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經過文明第一期的半游牧階段,然後發展成農耕村落性態,2000BC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氾濫農耕,文明中期或許有小型城市的試建,其後開啟了文明後期計劃性城市的時代。現今喀拉蚩附近的摩罕吉達羅與德里西北邊的哈拉巴是印度河文明著名的古代遺跡,環繞這兩個中心城市,遍佈整個印度河平原,也挖掘出許多古代的文物與建築。遺跡中百分之九十是村落般的小型遺跡,足可證明城市的存在主要是由小型的農村所支撐。
現今熱帶無人地區的確是密林遍佈,到處是沼澤與叢林,那麼古代未開發的印度河沿岸,似乎不像是現在巴基斯坦境內沙漠化嚴重的樣子。廣布的村落文化同時也意味著廣泛的農耕,而農耕需要耕地,自然需要砍伐存在已久的森林以取得。恣意改變地貌以求更長遠的生存,卻似乎種下人類文明滅亡的種子也未可知。
摩罕吉達羅與哈拉巴兩座古城約建於2000BC,是基於整然有序的城市規劃所建成,城內不但有水井和下水道等供水與排水設施,甚至有沖水廁所與垃圾桶,可見當時衛生觀念之先進與土木工程學之優異。已發掘出的城市大都建築在印度河河邊,有些開鑿運河並且建造碼頭,說明了這些城市仰賴河川運輸的程度。
城市中的市街井然有序,城市東方有貫穿南北的寬廣大道,市街周圍則有城牆環繞成四邊形。城牆是用燒磚製作的,或許使用大量的木材作為燃料,而大量砍伐附近的森林足以遭致不良的後果,為印度河文明的盛衰埋下變數。現今阿富汗境內磚窯燒磚使用灌木而不用喬木,或許是遠古留下來的教訓吧。市街西邊則有城塞聳立,由城牆圍繞並且建有瞭望台。城塞內建有人工祭壇、大型穀倉、神殿與會議設施,還有類似大型游泳池的沐浴設施,推測有一定的統治階級與祭祀儀式。城市裡挖掘出許多陶器,青銅器和特殊石器,並且可以推論一定的度量衡的存在。同時也挖掘出印章,上刻有文字,足可證明語言的使用。
城塞與市街分開,與城塞便是城市主體的概念相反,這也是成熟的規劃城市的特色。當附近的村落人口增加,開始在商業交通繁忙的地帶形成市鎮時,通常是市鎮本身存在防禦性武力,並且在市鎮周圍建立城牆防禦外敵的侵擾。而兩座古城選擇在交通方便的平原上建立市鎮,在附近高隆的丘陵上建立軍事據點,已經顯露出久經戰事的智慧,但也有可能是階級制度分別而將統治階級的宮殿隔開建造。經由規劃的城市也意味著戰爭或是大洪水後整個城市遷徙或重建的可能性。
洪水氾濫帶來農耕必須的肥沃土地,但是當洪水摧毀城市卻能令整個文明動搖。摩罕吉達羅古城就至少受到三次大洪水侵襲,城市幾乎成為廢墟,因而能夠覓地或就地規劃重建,遂成為現今發掘出的規劃城市的風貌。然而神話一般的大洪水卻沒有瞬間沖毀印度河文明,事實上侵襲當時城市的洪水並不激烈,但是氾濫程度無可比擬。其氾濫規模甚至將大城市全體吞噬,歷經數月或數年仍然不消退,居民則想辦法將洪水引退,重建氾濫後的摩罕吉達羅。這些洪荒的故事可以由城市遺跡內後達三十至七十公分的堆積土層得知。文明後期的城市並非因為一日的洪水而消滅,但是洪水氾濫後不可居的城市,相對於文明日漸衰頹的恢復力,城市被遺棄事實上是文明終結的結果。
現在大約有超過4/5以上的印度人居住於鄉間,在這裡種姓制度發展到一相當完整的地步,勞動階層、享權利及盡責任的階層分得非常清楚。完全自給自足或群聚的鄉村部落只有在孤立的地區才見得到,主要的鄉村結構儘管不是很強,仍保存好幾個世紀。除一些比較特殊的村莊,如漁人村或牧人村外,鄉村生活的基礎仍是土地和農業活動。大多數的印度村莊都有一個核心,那就是大約有50~500棟房子沿路而建,其外圍繞著田地。每一個村莊通常有4或5個到分清楚的社區,包括一個在核心區域之外屬於最低階層所住的區域。
印度河文明的時代沒有肥料可用,就算不提土壤鹽化或沙漠化的影響,短期的無休耕作同樣會造成土地地力喪失,而印度河文明能夠屹立一千年的時間,端賴印度河氾濫所帶來的肥沃沖積土。印度河文明農作物出土有冬小麥,印度每年六月到八月有印度洋季風,造成印度河水量增大,導致印度河下游所在的信德地方產生河水氾濫,這時種植冬小麥,次年雨季來臨前即可收穫一次。由水利學者的研究顯示當時季風所帶來的洪水氾濫面積較今日為廣,因此當時似乎依靠洪水而能持續大豐收。在遠離河川的地方則建築堤防以留住雨水沉澱後的沉澱土,用以來農耕。
摩罕吉達羅和哈拉巴兩個城市遺跡裡,不但缺少紀念帝王的巨大建築,同時城市也無法擴張,在在顯示出印度河流域氾濫農耕的基本限制。氾濫農耕是季節性的耕作,對城市來說能確保耕地的大小及收穫量,同時也不必開闢灌溉水路或進行大規模水利建設。但是河道卻經常改變,農耕地點屢屢變動,使得村落需要遷徙或仰賴鄰近村落提供糧食。這使得印度河文明的主要都市需要比中國夏商文明或蘇美文明更加廣大的村落來提供糧食,城市與城市之間隔得太遠,就沒有必要依靠戰爭來解決爭端。印度河文明的城市普遍都有軍事力量脆弱的特性,可以由遺跡中少有武器,甚至沒有甲冑和盾牌,並且歷經一千年的時間武器發展卻有限可以看出。受到農耕基本形式的影響,印度河文明缺乏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抗爭,原本是文明和平發展的契機,武器發展的停滯卻使得文明對外敵的抵抗力低弱,成為敗亡的原因之一。脆弱的城市,端賴宗教力量驅使村落獻上糧食以維持,城塞內的沐浴場作為前來朝聖祭拜的村民供給糧食之後得以沐浴潔身之用,此一設備與今日印度境內的印度教寺廟的淨水池功能相似。
既然印度河如同今日一般地跟隨著季風一起年復一年地氾濫著,何以現在荒蕪乾燥的土地,氾濫農耕在當時卻能作為印度河文明偉大的根基呢?某些學者根據花粉分析的結果,認為至少在1800BC前該區域的氣候比今日同地區還要濕潤。可見得河水氾濫多寡並非決定土地乾濕的主因,真正能涵養水氣維持空氣溼度的是森林與草地。若有植被覆蓋,形成洪水的大規模降雨大半會滲入大地而獲存留,但是在乾地則有八至九成會流失。不僅是大地失水迅速,大氣溼度也會降低,氣溫隨之增高,將原本乾燥的大地吸收出更多的水分。土地中的鈣鹽化物藉著毛細作用而被吸出地表,在地表上形成一層下雪般的晶白固體鹽分薄膜。此即土壤鹽化,使得鹽化的土地無法耕作,雖然能靠洪水氾濫帶走鹽分,但是氣候乾燥的起因於水土保持不佳則無法去除,使得農民必須放棄這塊土地。印度河文明的後期飽受洪水氾濫之苦,屢屢遷徙尋求可用的耕地,但是城市的建設與過度的放牧,造成森林的濫墾濫伐,間接造成土地的乾燥,鹽害使得可用耕地減少,近一步摧毀城市的農業根基,遂形成印度河文明滅亡的主因。
與多數人對印度古代史的印象恰恰相反的是,印度河文明消失後接續的是雅利安人文化這個事實,並不能用來直接推論印度河文明是受到雅利安人入侵而摧毀殆盡。對印度的編年史作深入的考查卻發現,衰頹的印度河文明所遺留的農耕部落所形成的土著文化,與雅利安文化結合,成為吠陀文化的農業根基,而印度雅利安人經由征戰和貿易所獲得的武器與工藝進步,遂成為印度舞台上下一個文化的萌芽要素,似乎才是對印度古文明較為全面的了解。
古文明的興起與建立總似乎有神話的意味在,然而實地考古挖掘卻發現,古代文明實際上沒有想像的神秘。同樣是人類在土地上求得生存,農耕形式或許與今日有別,但是人們內心對未來的希望卻是相同的,生存是唯一希望而文明的存在與否或許只是一種形式而已。然而環境改變屢屢使得文明遭受挫折,其中不乏有人類濫墾濫伐後自食惡果的成分,印度河文明的毀滅是個警惕,誰能保證千年後,科學文明還能夠流存下去呢?
1. 塔帕爾,R.,印度古代文明,淑馨出版社,台北市,民83。
2. 辛島申et al.,印度河文明 印度文化之源流,國立編譯館,台北市,民82。
古代中國稱印度為「天竺」、「身毒」,古波斯及阿拉伯稱印度為「興度」(Hindu),西方稱印度為「India」,但其實古代印度自稱其國家為「婆羅多」(Bharata)。現今的印度為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領土僅佔南亞次大陸的一部分,但古代印度版圖不僅涵蓋南亞次大陸,甚至包括中亞、阿富汗、伊朗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歷史的變遷雖影響印度文明及文化的內容及發展,但印度文化的特性及體質先天上主要則是受到地理因素所左右。印度歷史文化始自史前時代綿延至今,既古老且悠久,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具有如下特徵:
(一)、多元且一致:印度並非由單一種族,而是由多種族所構成,因此表現出複雜且多樣的文化特性,但同時卻具有共通的一致性,如衣食住行各地雖有不同但都具有一致的行為準則及規範。
(二)、區域文化色彩濃厚:印度各地豐富且多元的種族及歷史文化,以及約80% 的村鎮比例,造成地區文化意識及認同感重於所謂國家觀念或中央政府。北印度與南印度固然不同,印度各省文化也自有不同,而這又與豐富多變的印度地理環境有關。
(三)、亂世多而治世少:始自史前印度河(Indus)文明至今的印度,歷史上紛亂不已,由阿利安人(Aryan)進入印度開始,外族不斷陸續進入印度。中世紀以前,外族多由陸路進入西北印度,而中世紀以後多由印度西海岸進入印度。印度歷史發展由西而東再南向發展至印度半島,真正統一的朝代只有四個,依序如下:佛教的孔雀(Maurya)王朝、印度教的笈多(Gupta)王朝、伊斯蘭教的蒙兀兒(Mughal)王朝、基督教的英印(British India)帝國。即便現今印度共和國也非領土統一的國家。
(四)、精神文明:自古以來,印度不重視歷史而重視思想,因此,宗教及哲學思想蓬勃發展而成為印度文化的主要核心內容及成就,如印度教、佛教(Buddhism)、耆那教(Jainism),對世界文明史具有極大貢獻。
(五)、吠檀多(Vedanta)與印度教道統:雖然哲學及宗教學派思想論爭不斷,但終於融合成為一致的印度宗教哲學思想,而以吠陀(Vedas)與印度教(Hinduism)作為印度文化的精神內涵及正統。
(六)、不斷同化與融合:印度可稱為真正的民族大鎔爐,奧族(Australoids)、達羅維第人(Dravidians)、阿利安人、希臘人、中亞民族如塞迦(Saka)、大月支的貴霜(Kushan)、波斯人、匈奴、阿拉伯人、蒙古人、土耳其人(突厥)、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等都在歷史上先後進入印度,為印度開創多樣的文明並豐富印度文化的內容。我們甚至可說除了史前新石器時代的奧族可能是印度本土民族之外,其他民族或種族幾乎都是外來的。他們彼此經由衝突、學習、吸收、調和、同化而融合成所謂印度文化。
此外,由於長期歷史文化的發展及近現代西方文化進入印度,也造成印度各地普遍呈現不均衡的現象,尤其在社會、經濟方面,因而也成為現今所見印度文化的另一項特徵。總的來說,印度文化的認識雖不能離開歷史,但由外在的條件而言,地理環境更重於歷史;而由內在的內涵而言,宗教、哲學與社會三者融合成為一體的印度心靈及生活才是印度文化的主要內容。
早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前,印度河流域就已存在一個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它被稱為「印度河文明」(Indus Civilization)或「印度河谷文明」。在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各自建國之後,雖然該文明大部分歸屬巴基斯坦,但印度方面仍陸續發掘出一些新遺址。印度河文明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1500年,興盛期約為公元前2300~1800年,換言之,當阿利安人約於1500年進入印度時,印度河文明已經衰落甚至可能已經滅亡。印度河文明是金石並用時代,同時使用新石器與銅器,是目前所知印度最早的城市文明。印度河文明分布範圍遼闊,以印度河為中心,東西廣約1600公里,南北長約1400公里,共約300個以上的大小遺址,其中多數是村落。由於哈拉巴(Harappa)與摩亨約達羅(Mohenjo- daro)這兩大城市遺址各位於印度河上游及下游,且是該文明的重心,因而成為印度河文明的主要代表;同時,也因該文明最早發現於哈拉巴,因此,印度河文明又稱為「哈拉巴文明」。
印度河文明遺跡分布地區大致有四:下游的信德(Sind)地區以摩亨約達羅為代表、旁遮普(Punjab)至拉迦斯坦(Rajasthan)北部地區以哈拉巴為代表、古迦拉特(Gujarat)地區、伊朗高原東部的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一帶。綜觀印度河文明各城市遺址,我們得知印度河文明具有以下幾項特色:
(一)、規劃性城市文明建築,
(二)、對外與美所不達米亞有海上貿易且與農耕經濟並行,
(三)、祭司神權與商人政權疑似並行,
(四)、非雅利安人宗教社會。
規劃性城市建築主要發現於哈拉巴、摩亨約達羅、卡里班根(Kalibangan)、洛塔(Lothal),都是一地一城市的建築,且都由城塞區及住宅區兩部分所構成。哈拉巴似乎出現較早,摩亨約達羅其次,其他則較晚,其中哈拉巴似乎自始就採規劃性建築,而摩亨約達羅則是中途變更而出現規劃性建築。通常高聳的城塞區位於西側,而住宅區位於東側。城塞區以大穀倉及大浴池最具特色,至於住宅區則成方整的棋盤狀,街道整齊劃一,住屋多是兩層建築,屋內具有浴室,且備有排水設施。
由城市遺址出土遺物得知:
(一)、該文明未發現鐵器,且武器鈍劣而不發達
(二)、普遍使用一定尺寸的日曬磚及燒磚。
(三)、發現大量印章,可能用於商業印信的封泥或宗教用途。
(四)、普遍栽種小麥及棉花,並備有引水道或水庫的灌溉或供水設施。
(五)、發現印章上的船隻圖案及港口遺址。
(六)、不同人種遺骨共存。
(七)、雖有火祭,但不採火葬而採土葬,並有陪葬品,尤其以發現於城市外的多人合葬方式較為普遍。
印度河文明因較晚於美索不達米亞,且人種、信仰、印章、器物都發現於雙方,且雙方已有密切的海上船隻貿易活動及交流,因此,有人認為印度河文明由美索不達米亞所開創;也有認為該文明起源於俾路支斯坦;但似乎學者較傾向主張由荼羅維第人所開創。由於仰賴印度河的氾濫農耕經濟不足以維繫廣大的印度河文明,因而與美索不達米亞的沿海商業貿易活動所得正好滿足印度河文明發展所需。
由於該文明並未發現宮殿或神殿等政權或神權象徵,因此無法直接得知是否存在著類似國家制度或國王的政權或神權政治。但由大浴池、大祭司雕像及宗教信仰推知該文明可能是由一群祭司神權所主宰,而大浴池可能即是該神權的象徵。此外,由於大量使用疑似用於商業活動的印章、沿海商業貿易、代表農業貿易活動的大穀倉,而推測一群商人領袖可能與這群祭司神權共治印度河文明。換言之,它可能是政教合一、祭司與商人共治的城市文明。
該文明可能是一種宗教社會,除可由祭司雕像推知之外,由出土的陶板與上面所刻山羊及牛的圖案經常發現於火祭遺跡中也得知當時普遍盛行火祭。大浴池的結構類似現今南印度的印度教寺廟中浴池設施,似乎具有齋戒沐浴的神聖功能。此外,二次葬法、疑似具有靈魂不滅信仰的骨甕上圖案及小孔設計、疑似精靈遍在主義或圖騰信仰的印章上的動植物圖案、重視孕育及生殖能力的地母神信仰,也都宗教有關。
由於印度河文明並未發現任何文獻,而印章上方的疑似象形文字的圖形仍未解讀出,只能由陸續發掘的遺址及其出土物推知該文明的梗概。印度河文明的衰亡原因說法不一,但可能是由於洪水氾濫、河道改變造成乾涸、與美索不達米亞商業貿易中斷導致經濟力量衰落,終於造成衰亡。至於阿利安人摧毀印度河文明的說法則有疑問,一般認為阿利安人在進入印度之前,印度河城市文明已經衰亡而僅餘下零落的部分村落遺址。
儘管印度河文明的理解仍有許多不明之處或疑點,但無疑地史前印度河文明的發現確實具有幾項重大意義:
(一)、印度河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同時期,彼此有商業往來及文化交流,此點確立印度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地位。
(二)、破除以阿利安人的吠陀文明作為整體印度文化代表的誤解。非阿利安人所開創的農耕文化的印度河文明比阿利安人的游牧文化更為發達,事實上,印度文化是由阿利安人與非阿利安人共同開創。
(三)、吠陀文明固然主要是由阿利安人所開創,但現今所見的印度教其中許多信仰已發現於印度河文明,如:火祭、淨水、菩提樹、動物、植物、庶物、母神及女神、祭司信仰、甚至疑似瑜珈坐姿的圖像也已出現。
(四)、印度河文明的發現肯定南印度文化,因該文明似乎是由達羅維第人所創立,而他們被推定為現今多數南印度人的祖先。南印度人因而認識到北印度文化並不優於南印度文化,此點對於平衡南印度與北印度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五)、發現於英國統治印度時期的印度河文明不僅恢復印度民族自信心,也間接鼓舞當時欲脫離英國的獨立運動。
(本文節錄自「印度歷史文化發展」一文)